文/海剑
澳大利 让造假者得不偿失
在澳大利亚有没有假货呢?为此记者特意走访了澳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委员会专门负责消费者保护事务的副主任阿舍告诉记者,以造假为生或剽窃商标的事在澳还没发现过,但部分假冒的事还是存在的。前几年假冒案仅有两例。一例是一家批发商,其烧烤设备标签上标明是“澳大利亚制造”,但委员会发现,该设备上组装有某些进口零件。于是委员会向法院起诉,法院裁定:商家误导和欺骗了消费者。责令其刊登广告更正,同时向零售部门和购买者退赔。另一例是一家饮料厂推出了一种酸果饮料,也声称是“澳大利亚生产”,但其主要原料却来自美国。该厂被责令立即更改商品说明,准确说明原料产地。
当我谈到中国买到假货后,可索双倍赔偿时,阿舍先生认为这远远不够,应退五倍十倍,同时罚他个无利可图,让他把老本也赔上,他就不会动脑筋了。他告诉记者,澳大利亚的此类罚款极重,造成刑事责任的当然要判刑;造成损害的要加倍赔偿;没造成后果的最高也可对企业罚款20万澳元,同时可对厂长经理本人罚款5万澳元,而且在澳大利亚,像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这样的执法部门和司法系统又是独立机构,行政部门无权过问,因为从未发生过行政干预、疏通说情、地方保护之类的现象。
巴西 打假“武装”到儿童
11的小女孩卡米拉去年4月2日从商店里买回五包炸薯片,商品的包装上写着:“每包中含有一个玩具‘超人’,如果你把它积攒起来,就可以得到一套‘超人大战’的玩具。”
可是,当卡米拉打开炸薯片的小包后,却失望极了: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超人”玩具,遂打电话向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卡米拉的投诉很快有了回音,几天后,厂家给她寄来一封信,为他们工作的失误,向她表示道歉,并附上五包有玩具的炸薯片。
巴西利亚消费者协会一旦发现企业、厂家或者商店有虚假欺骗行为,就会立即发出通知,要求停止或纠正这种活动。对于情况严重的,将课以重罚,并将企业和企业法定代理列入黑名单。对于拒不改悔的企业或者个人,将追究刑事责任。按照巴西的法律规定,凡是列入黑名单的企业或个人将不得申请贷款、与开办企业和商店的营业执照等,这等于从政府和法律两个方面堵死了今后其继续经商的道路。企业和商业最怕的就是这一条。
另外,警察局和检察院都设有消费者专署,它们与消费者协会保持密切合作,对于严重的欺诈行为,收到举报后,能迅速立案侦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据统计,巴西利亚消费者协会每天收到300多起投诉,70%的投诉都能当天解决。
卡米拉年纪虽小,却敢于向消费者协会投诉,靠的就是这种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和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打假活动中,这是制胜的武器。
南非 打假施铁腕
南非打假的重点对象是来自中国的假冒伪劣产品。有些人不远万里将假货弄到南非,或干脆就在南非当地造假。一位不久前被遣返回国的人有一手相当不错的制版技术。他在南非的营生手段便是为T恤衫印上各种“名牌”。他的“名牌货”一度在地下流通渠道内相当抢手。受假冒商品困扰程度最烈的国际名牌为阿迪达斯、斐文、耐克、锐步和匡威等。
南非对假货发动全方位铁腕行动。首先是有关部门在事先周密调查的基础上联手握成铁拳突发一击。迄今为止,在这些行动中已被没收的货物价值在1500万兰特以上。
假货的泛滥实际上与执法机构的腐败干系重大。为了一个集装箱假货的顺利清关。“江湖上”的作法常常是向海关人员悄悄塞上几万兰特,以换取几十万的暴利,这早已是南非公开的秘密。此次南非在打假行动中注重“卡住两头”,即一方面警告零售商不要出售假货,另一方面严肃内部纪律,追查假货来源,既严查逃避关税者,也严惩逃税同谋人。此前,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被拦住检查的旅客和物品比例不及1%,南非有关部门称今后这一比例将高至15%。
为了在打假中有法可依,南非一项新的法律将于最近生效。根据这一法律,包括零售商在内的贸易者每被发现卖一件假货将被处以5000兰特(约合1100美元)以上的罚款。新法还将赋予有关部门直接销毁假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