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百光
减员增效是国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一项主要步骤,是企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机制的重要举措。然而,有些企业在执行这一政策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
误区一:减员从一线开刀。一方面企业机关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关系错纵复杂,这个动不得,那个不敢动,最后一线职工成为首裁对象。减员增效,机关当不是真空地带。
误区二:女职工成为减员重点。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和认识上的错误,一些人认为女职工干不了啥,家庭事务多,是企业的负担,要不要元所谓,造成女职工大量下岗。
误区三:减员增效成为某些掌权人拔掉眼中钉肉中刺、搞打击报复、排除异己的大好机遇。一些爱发表意见、个性强的“刺头”被“剃”掉,形成个别人高高在上,顺者上逆者下的恶果,如此下去,必然滋长企业不良风气的产生。
误区四:搞一刀切,无论企业效益好坏,一律定指标,搞减员,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安定团结。任何事物都应辨证地分析,当减则减,不当减则勿动,减员是否能增效,企业关键应在转机制、实现根本性转变上下功夫。
误区五:有些企业领导打着减员增效的幌子,掩盖企业亏损,逃避责任。一些调查显示,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不善和企业领导的腐败所致,这些帐怎能借减员增效而不了了之。
由上观之,减员增效当灵活对待,减员不是增效的唯一途径,不可一哄而上,不可背离国家政策的初衷。同时,减员的企业应切实做好下岗分流和职工再就业工程,安定团结,稳定民心,千万不可用坏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