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正忠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故事反映了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不一、秦始皇对百姓的残暴统治,表达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坚强决心和伟大力量。不过传说只是传说,谁也不会真的相信区区一柔弱女子的眼泪就能把长城哭倒。千百年来,无论是战火纷乱的年代,还是“打、砸、抢”的文革时期,长城都没有被挖掘和拆毁过,一直巍然屹立。
在社会文明越来越进步的今天,却传来了山海关长城因修路而被拆掉35米的消息,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挖掉长城的并不是那些鬼鬼祟祟利用黑夜作掩护的盗墓者,也不是个别愚昧无知、缺乏法律常识的老百姓,而是堂堂的一级政府——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民政府。
据该区负责人讲,拆城的原因是为了连接两条南北相通的道路,缓解交通紧张的局面。这位负责人还作解释,保护文物是应当的,但绝不能影响经济建设。
果真如此吗?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海关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仅去年参观山海关和长城的门票就收入近5000万元,抵得上一个中等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可见,这里的长城不仅没有“影响”到经济建设,而且,这种无烟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为什么要以牺牲、破坏国家的重要文物为代价去发展另一种形式的经济呢?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象征,正如谈到金字塔就使人联想到埃及,提起卢浮宫便令人梦萦法兰西一样,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它的份量岂只是点点经济效益就能衡量的?一位外国考古专家到中国的几个文化古都旅游,见到一些古建筑因经济建设被破坏,便感慨地说:“你们的城市可以在几十年内变成象纽约一样,但纽约要想成为像你们的城市那样却需要上千年。”
令人忧虑的并不仅于此,据了解,现在有些地方对文物保护总是“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甚至不愿向有关部门上报“重点保护”的文物,仅仅是因为担心“保护”会成为发展经济的包袱。由此看来,现在或将来人们没有发现、被无声无息毁掉的“长城”又会有多少呢?
文物不可再生,一旦失却便就成了千古遗恨。长城被毁,我们愧对祖先,更无颜向子孙交待。
但愿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