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大学毕业生包装上市

2023年10月07日

文/周力军

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季节将要到了。近年来,由于择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国家不再一手包揽分配工作,于是,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将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今年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毕业生101万人,毕业研究生5.1万人,就业形势比去年严峻:研究生供求基本平衡,本科生和专科生供大于求,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重点院校和电子、机械、医药等专业,农林、文史、理科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各地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毕业生最愿意去的地方仍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银行、保险业和大公司。文科毕业生则最愿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这主要是基于工作稳定、待遇较高,且有住房。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企业的转制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在供需见面会上,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将重点转向接收硕士以上学历和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使得普通院校毕业生和专科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面对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们不得不尝试用与市场竞争机制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对自己进行重新包装,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以获取能在求职时充当资本的证书,如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律师、注册会计师、公务员资格证书以及驾驶证等。同时积极参加各地的招聘会。今年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招聘会参加人数都在十万人以上,盛况空前。

在这方面,高校也责无旁贷地成了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临近分配,各高校照例由学生处牵头,从各院系处室抽调人手,成立毕业分配领导小组,印表格、作报告、写推荐书、寄材料,忙得不亦乐乎。上海财经大学在《文汇报》上刊登通栏广告,介绍本校特点和历届毕业生状况,开创了国内大学为推销本校毕业生作广告的先例。福建理工学校市场营销班同学集体自费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做立体广告,向用人单位郑重推销自己,接受社会挑选。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是正确的,广告登出后,用人单位纷纷找上门来,使毕业分配进展顺利,效果是学生单枪匹马上门推销所无法比拟的。清华、交大等名牌大学则举办校内招聘会,由于校内招聘有针对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比较信任,学校的组织工作较完善,对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比较了解,推荐成功率较高。举办校内招聘会已成为大多数名牌大学毕业生分配的主要途径。

国内大学生竞争择业和包装上市的情景,使笔者联想起国外大学的就业辅导机构。笔者在美国进修期间曾对此作过系统的调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就设有择业办公室,学生刚进校不久,就进行自我评价和心理学测验,以根据其兴趣决定择业方向,并按此方向学习专业;第二步是写个人简历,择业办公室有专门辅导学生撰写简历的写作班子,写好后还要征求教授和同学的意见,反复推敲方才最后定稿,第三步是组织面试准备,择业办公室准备了招聘人员在面试时常问的问题,并放映面试录像带和举行示范表演,帮助学生作好面试准备。接下来是校内招聘会,由于学校的知名度,各用人单位都会派人来校,学校一般都会帮助学生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以知道对方的需求,决定自己有何特长及贡献,并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对达成意向的学生,学校鼓励其到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以便深入了解,作出最终选择。在择业办公室的辅导下,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成功率,相当多的毕业生没有选择高薪工作,而是去了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利。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的高校也开始意识到就业辅导的重要性,广州大学生在新生一入学就给学生作供需形势报告。华南理工大学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讲授形象设计、择业技巧,培养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天津大学根据学生心理咨询情况,进行个性气质设计,有针对性地推荐就业。同时各高校纷纷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通才化,专业设置模糊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当然,由十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不够健全,社会上也欠缺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国家有必要通过政策法规、计划指导、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宏观调控,避免人才浪费,但是,死抱住“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信条,肯定是走不通的。

上篇:养活16亿人中国有对策
下篇:国际服装界刮起“中国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3/19980320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3/20/24808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