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西北国棉一厂是传统大型棉纺织企业,1996年亏损3800万元,但1997年在3156万元的增亏因素下狠下功夫一举扭亏为盈,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受到两任省委书记的高度评价。
西北国棉一厂连年来一直挣扎在生死关头:老纺企共有的困难,她有;兄弟企业没有的困难,她也有。承命兴建的化纤厂,贷款达3亿却年年亏损,仅年付利息一项即达2000多万元,企业原本捉襟见肘的流动资金几近枯竭。
重压出勇夫,由张登社、李树生等组成的年轻班子决然率职工进行第二次创业,在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情况下,吸收各行各业共同的扭亏经验,下硬功夫、用死力气,扭住市场,依靠改革和管理,经过艰苦奋战,使企业走出困境并踏上希望之旅。
靠科技抓市场。1997年,西北一棉多年的科技投入花开苞绽,开展的189项工艺试验有118项投入应用,缎纹、包芯纺、提花、斜纹新四大类24个品种研制成功并部分投入生产。这些新品大部为该厂独有且难度领先、售价高,每码出口换汇1—2美元。优秀的产品使产销两旺,销售率、货款回收率全部达到100%,创汇达3684万美元。过去无法充分利用的捷克布机、国产织机经技术攻关也达到了进口先进织机的织造水平。
靠资本抓资金。资本经营对无流动资金的西北一棉来讲犹如无米之炊,但他们充分以无形换有形。加大来料来纱加工,减少资金占用数千万元,办理承兑、展期、信用证等业务融资上亿元,健全内部运行规则、推行内部银行制等增收节支1000多万元。仅辅助部门模拟市场经营一项就由以往净支出数百万元转为净收入140多万元,因为资本不能无偿占用。资本经营有多种实现方式,国棉一厂靠这一观念不仅维持了企业庞大的进出开支,得到收益,还为职工修建了7栋家属楼,办了1000多万元的福利。
靠劳动提效率。劳动管理是企业传统经济增长点,1997年国棉一厂通过实施计件工资、上下岗制度和减人增效等措施,在新品多、改机台多的形势下,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屡创新高,多项创下省内第一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7485元/人年,高于省纺平均水平4倍以上。这一成绩令同行惊羡不已,因为西北一棉的产品难度大、品种多,以往一个品种几百台车的会战现在变成几台织机一个品种,有的小组才10多台车就上了四个品种,仅喷织车间一年改机台数就相当于把全部织机改了三遍以上。
靠改革强筋骨。在实施用人、分配、约束等三项制度改革的同时,西北一棉1997年利用饱和工作量、竞争上岗等形式减员338人、节支155万元,并对修机、修建等20多个辅助部门实施剥离。在年底,该厂又通过共同发起形式以存量换增量,成立了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融资2000多万元,为企业输血壮骨。
(文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