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萍莉
报载,近来深圳图书馆换发新借书证已成为深圳一景。读者在发证的头天晚上11点便开始等候,有的单位甚至开专车来排队。上海、广州等地的图书馆也出与颇为类似的情景。这些图书馆,每逢周末或晚上,地毯上都坐满了人。
究其原因,自然有深刻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伴随着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正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大屏幕彩电、多媒体电脑、VCD等高新科技产品的出现,使现代人竭力提高自己生活品质、丰富自己生活内容的同时,往往把注意力片面地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忽视了精神品位的提高。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优化组合到产业重组,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渐渐明白,过去那种松松垮垮、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方式无疑将会使自己随时面临“下岗”的危险。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如不抓紧学习,昨天的“才子”,有可能正是今日的“科盲”。要想跟上时代的节拍,不被愈演愈烈的竞争所淘汰,许多欲闯天下者就不得不捧起久别的书,这是“时代使然”。而现代人扩充、更新知识,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莫过于充分利用图书馆。
现代图书馆发展迅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楼”。无论从图书馆的职能还是设备来看,计算机、复印机、视听、缩微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光盘、磁盘使得文献储存量增大,检索速度加快,过去几十万字的鸿篇巨制,现在一张薄薄的光盘足矣。“现代化、多功能”是现代图书馆的特点,其服务方式也充分考虑到现代人阅读趋向实用的特点,许多图书馆纷纷实行开架借阅,电子化目录编码,为读者提供多层次、高标准的信息服务,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所需的最多、最新的信息资料。旧时读书人常以“学富五车”自夸,“竹简录书,以绳自结”,缝隙很大,内容实在有限。如果把古人的五车竹简印成图书,最多也不过相当现在初中毕业生的读书量。这里并无薄古厚今的意思,实因现代社会知识、信息总量的激增,使得仅靠学堂教育就能“通晓一切”、掌握“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物变得既无可能,又无意义。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人的活动与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以至现代人也越来越普遍地成为科学技术化的人。现代人走出大学校门,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把所学尽快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变成个人和社会的财富。这一点,在沿海发达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报载深圳图书馆剪报中心将中外500多种报刊的信息编辑成72项专题供应企业,单此一项年创收逾40万元。而发展信息产业这一思路,源于北京图书馆一位研究员的论文,北方理论在南方结出实践硕果。西方一位学者说:假如世界毁灭了,只要图书馆还存在,这个世界就能重建。现代人的图书馆意识正在逐步唤醒和增强,谁真正学会善于利用图书馆,不啻于终生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将使现代人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