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乾
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凝霞敷锦,风前笑舞,点染得春光分外明媚。观赏桃花,令人感慨万端,历代吟咏桃花的佳句也俯拾皆是。
早在《诗经》中,对桃花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赞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三两枝桃花便使意趣盎然的春江图更加生辉增色。在李白心目中,“桃花流水甯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成了引导人们进入美好世界的信使。
“桃之夭夭,柳之依依”,桃红柳绿,相得益彰。桃树常与柳树相间配植,西湖苏堤就是如此。正如宋人曹勋的诗句所说:“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杜甫的诗句“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也是把桃柳相提并称。
由于桃花颜色易退,花瓣易落,在一些诗人笔下桃花又变成得志小人的形象和好景不长的象征。如刘禹锡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然而杜牧则认为“此花不逐溪流出。晋客无因入洞来。”没有桃花逐溪流,哪会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有关传说呢?
流传较为广泛的桃花诗还算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口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相传崔护有一年清明节到郊外踏青,在南庄看到一家院子中桃树旁边站着一位姑娘。他向姑娘讨水喝,姑娘对她表示好感。第二年,他故地重游,却只见桃花,不见姑娘。崔护怅然若失,写下这七言绝句。碗碗腔《金碗钗》中“桃园借水”一场戏,便依托于这个传闻,所以此诗家传户诵,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