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展“3·15”全国打假活动以来,神州大地到处都掀起了打假热潮,一件件假冒伪劣商品被查处,无不得到政府的支持、百姓的欢迎。
但是,也有个别地方和单位,对打假心太软,打假力度不够,有的治标不治本,致使假冒伪劣商品越打越多。
假冒伪劣商品害人不浅
去年11月中旬,某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该矿矿山救护队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下井寻救遇难、遇险矿工。为了防住井下毒气,救护队员背着专用的氧气瓶,嘴里紧紧卡住吸管,用专用夹子夹住鼻子,向危险的地点前进。谁知,这时副小队长的鼻夹子掉了下来,并一头栽倒,小队长立即弯下腰去抢救,他的鼻夹子也突然滑落……两位救护队长再也没有站起来,使两名救护队员“未曾救人身先亡”。这一事例说明了安全设备不安全,不但没有发挥它的有效作用,反而害死了救护队员,应该引起生产厂家、技术监督部门的深思。假酒伤人害命。今年春节前后,山西省朔州市发生的因饮用含有过量甲醇的散装酒而中毒死亡20余人的恶性事件,更是震惊华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安全设备不安全、食品不能食用、音响设备不响、运转设备不转、衣服不能穿等事例举不胜举。目前假冒伪劣商品还不断蔓延,甚至延伸到假广告、假帐务等,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假”在延伸
假广告为假商品铺设了温床。由于广告的巨大作用,引起了投机商的极大兴趣,他们不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眼睛盯在了广告上,把伪劣产品,通过电视、广播、书报等媒体,拿出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一些新闻媒体也为追求经济效益只要是厂家出钱,什么广告都照样刊登。这样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假帐务为贪官提供贪财机遇。为了企业和小团体的利益,有的单位算计国家,有的下级算计上级,于是出现了假帐。有的企业为了少缴或者减免税款,明明企业是盈利,通过帐务处理,企业一下由盈利变为了亏损,以此达到偷税的目的。由于企业的帐务可以变来变去,一些贪官盯住了这一管理漏洞,汇票、支票随便转,发票随便开,帐务串换过来,又串换过去,钱就搞在了自己腰包里。
打假要“心狠手辣”
无论是假冒伪劣商品,还是假广告,甚至假帐务等,对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损害国家利益,损害人民利益,损害消费者利益。各级政法部门对触犯法律的不法分子,要依法予以严惩,工商管理部门、纪检审计部门、技术监督部门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管理、统计管理,加大打假力度,对一些假的东西,从严、从重、从快狠狠打击,深入持久,打死扫尽,不留余地,形成一切假的东西象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广大消费者要有孙悟空那种金睛火眼,识别一切假的东西,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使假的东西不打也会自灭。 (刘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