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善军
双休日的一天,我和几位文友去黄陵瞻仰先祖。一迈进黄陵县城,就听当地人像讲故事一样,讲述着黄陵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文化人:几十年来,竭力传播黄帝功德,潜心研究先祖文化,先后出版有关黄帝文化的书10部,撰写论文百余篇,字数总量超过一百二十万字。他就是黄帝陵前的守护神,黄陵县轩辕黄帝研究会执行会长——兰草先生。
兰草先生从参加工作之日起,先后在富县、洛川、延安当过警卫员,当过文书和教师,在报社任过记者、编辑,还当过黄陵县文化局长和黄陵文管所书记。
敲开了兰草先生的家门,我们发现,兰草正在为长沙马王堆三号墓里出土的黄帝四经做注释工作,他说:“他是地地道道的黄陵人,他生在黄陵,长在农村,他对黄帝祖先有着特殊的感情。”1979年元旦叶剑英委员长《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其中“两岸同胞都是黄帝子孙”的话启发了他。我们都是黄帝子孙,骨肉同胞,我们为什么要长期隔绝呢?他认为,作为黄陵人,就更有责任把黄帝的功德介绍给海内外同胞,把黄帝文化推向港澳台和东南亚华人。
从此以后,他不顾公务的繁忙,资料的匮乏,下乡串村收集有关黄帝的传说和故事,很快出版了第一本深受海内外华人欢迎的《轩辕黄帝传说故事》。接着他又出版了《历代名人祭黄陵》、《历代祭黄陵诗词选》、《轩辕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中华第一帝,天下第一陵》等10部著作,还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用通俗朴实的语言向世人诠释着有关黄帝的许多疑问。正是由于兰草先生的勤奋,才使先祖黄帝的功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更值得一提的是,几千年来的定案在他的手中翻过来了,从此轩辕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名历史人物。
兰草先生七岁丧母,跟着父亲在艰难坎坷中闯荡,他从小养成了倔强的性格,不攀龙附凤,不畏惧权势,只要谁对黄帝毫无科学根据地说三道四,他就跟谁急,跟谁过不去。有一事至今黄陵人都翘起拇指称赞兰草先生是黄帝陵前一尊忠实的守护神!有一县领导看见轩辕庙碑亭落成所立的石碑上没有自己的名字,趁兰草出差之际,将石碑推倒,兰草知道后,到这位领导办公室和这位领导据理相争,争得面红耳赤,使这位领导下不了台,最终这位领导自知理亏,亲自把石碑立起,兰草才和他算了事。
最使兰草先生伤心和头痛的事,就是出书的经费问题,十余年来,兰草先生一直是处在“写书——筹资——出书——卖书——还帐”的状况下的。筹集经费是最艰苦困难的环节,跑断腿,磨破嘴,给人说好话,装笑脸,别人才借你一点。在当今人人都向钱看的时代里,他无可奈何的向自己的儿女及孙子们下了“安民告示”:凡在家吃饭三天以上者,每月给家里交一百元。孙子们的零花钱由孙子的父母拿给他。不是他太狠心,也不是他没有儿女情,而是原先出的书已经脱销了好多,需要再版,要再版就得有钱。一些海内外华侨常向他写信要书、要资料,他无法满足,这种内疚和自责感常常使他晚上睡不着觉。
当我们问到兰先生今后的打算时,他说又自费出版了四本书和两套光盘,并已交出版社出版了,很快就出来了。不管路途多么艰难困苦,经费再艰难他都要坚持把黄帝文化研究坚持到底。这正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