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可怜天下父母心

2023年10月07日

张城蓉

晓是坐在高一五班最后排的一个男生。他长得眉清目秀,鼻直口巧,白白净净,一副聪明相。但晓厌恶读书,根本就不学习,桌面上常常连一片纸、一支笔、一本书都不放。桌斗里呢,也常常空空如也,或是虽有个书包,但却有书没本,或有本没书。最要紧的是,他对这一切毫不掩饰,上课时常常侧身对着窗外,或是翘着二郎腿看着老师,目光空洞而茫然。

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上课时思想是十分集中的。比如物理吧,从规律的导入、导出到规律的阐释,都是一环扣一环,一点不含糊的。所以,别看老师讲课时眼睛好像看着每一个人,其实多数时候是把谁都没在眼里搁。只有在中心课题完成后,教师才会松口气,指导学生做习题。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注意到晓这类学生。

有一天下课前五分钟,我照例指导学生做练习,并在教室里来回巡视检查。走到晓身边时,我停下来问他:“你上课为什么不带书?”

“丢了。”

“学生把书都丢了,来学校干什么?”

“我也不想来,是我爸我妈让我来的。”

看他那副无所谓的样子,好像理亏的是我。好像他在很不耐烦地控告:我又没要求生在这个世界上,是你们要生我(指他父母)。我又不想读书,是你们要我读书。我现在就是学不进去,你们看怎么办?

琳是个身体发育得十分成熟、丰满的女生,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面颊白里透红,笑起来甜蜜蜜的。但琳天分不高,学业很差,字写得像一年级小学生,明摆着照公式套的题都做不对。她也明白自己不是做学问的料,于是每天上课都跟男生嘻嘻哈哈,传条逗乐,弄得老师们不得不在讲课中停下来,用严厉的目光向她发出警告,但她稍事收敛后又故态复萌。

终于有一天,班主任叫来了琳的父亲,劝他把女儿带回去嫁人算了。于是琳跟着父亲走了,这个班的课堂一下肃静了许多。

然而二周后,老师们发现琳又坐在了教室里,只是嬉闹的频率低了些。况且她安静地看着黑板时,那活泼的目光就变得呆滞失神。

教书多年,晓和琳这类学生已屡见不鲜。说实话,我深深地同情他们。他们大多数是学校的非录生,即未考上高中而通过关系或交高费而进来的学生。说不清是由于学得不好而厌学,还是由于厌学而学不好,反正一进校就开始混日子。而他们的父母或为了面子,或以为自己的孩子平日很机灵,还有潜力,还是一块生铁,可以锤炼成钢。于是不惜重金地把他们推到普通高中教室里,而拒绝让孩子进职业高中就读。殊不知,这些孩子内心有多么痛苦!

每天6堂正课,数学老师来了写一黑板公式,物理老师来了讲一黑板概念,化学老师来了写一黑板方程。而他们,听得懂上句听不懂下句,学了1+1=2,不知道1+2=3。每天昏昏然如听天书,看见做题脑子就大。老师不欣赏,同学不尊重,而时间还得一分钟、一分钟地熬。不是一两天,而是两三年。那滋味,恐怕比囚犯好不了多少。

黄金般地少年时光啊,就这样被他们浪掷了。而他们回家时,父母可能还心疼他们学习辛苦,忙前忙后地侍候他们。可能还会想:“宁可自己苦,不能苦孩子。宁可自己穷,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

可怜天父母心啊!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让你教的。你教不好,是你的责任。”这太偏颇。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数百个学生,他只能依据大多数人的平均水平因材施教,在固定的学时内完成固定的课程。他不可能、也没时间一个一个地去给晓和琳这类学生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基础,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类学生的思维习惯。他考虑的重点永远是大多数。这是极普通的常识。

上帝造物很周到,花鸟鱼虫、木石沙土,各有各的用途,彼此不能替代。上帝造人很合理,有人擅长智慧,有人擅长体力。于是地球上既有工人、农民,又有科学家、思想家。如果都当思想家,不吃饭了?都种地,也不行。所以每个人生到世上,都有其特别的天赋和才能。如何找出并发挥出自己的这一份才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长特别重要的事情。

就在晓目光茫然瞪视天空,不知下一堂课如何熬时,窗外大操场上,一批与晓同龄的职业高中部学生正兴致勃勃地学习汽车驾驶与维修。看他们那兴奋的模样,你不会怀疑他们中很多人未来将过得踏实而滋润。就在琳嘻嘻哈哈与男生传条逗乐的同时,那些跟琳同样活泼的姑娘们正在职业高中幼师班唱歌、跳舞、弹琴。几年后,她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会独立办个幼儿园,从事自己的事业,并受到社会的尊重。而晓和琳这样的孩子,却在父母的逼使下,走着一条自己不愿走的艰苦的路,在他人的愿望下无奈地度日。

如果你有晓和琳这样的孩子,请不要责难他们,也不要责备老师。你所要做的只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并尽力帮助他们摆脱空虚,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

上篇:没有了
下篇:多行不义未必自毙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3/31/24832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