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超耘
明眼的读者一看这个题目,发现我给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必”字前加了一个“未”字,从而使原来的意思全翻,就知道屈子又要对老祖宗的典籍发难了。
是的。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话,距今天整整2700多年了。它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执政后,其弟共叔段,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图谋不轨。不少人劝庄公尽早除掉他,可庄公下不了这个决心,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多干不义之事的人,最后会必然倒台的,你就耐心地等待吧!罪恶昭彰之徒垮台了,人们针对其应得的下场说此等的话,多少含有警告顽劣的意思,确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若以为多行不义就必然会自毙那就大错而特错。翻开一部五千年的文明史,证明“多行不义”者不但不会“自毙”,相反的,倒是那些“行义”者常常会为“不义”者所毙。
从古到今,不“自毙”的例子俯拾皆是,这里姑举二例:一、就在郑庄公说了“自毙”的话后几十年,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在庄公死了子般继位,他派人杀死子般,可谓“不义”之至,不但未“自毙”,闵公即位,他又派人杀死闵公,又是一个“不义”之至,致为后人留下一条:“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成语;二、唐德宗时,卢龙节度使朱泚,勾结其弟朱滔叛变,实在是太“不义”了,可德宗心慈手软,虽然免其节度使之职,却以太尉衔留居长安。次年,泾原兵变,他便趁机取德宗而代之,国号秦,年号应天,也没有“自毙”。这说明,相信“自毙”,终于吃了苦头。
相反,如果不信“自毙”的歪理,积极采取措施,打击“不义”者,结果却是另样。这里亦姑举二例:一、西汉早期,诸侯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成为中央政权的极大威胁,文、景二帝采取贾谊、晁错建议,逐步削减王国封地。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发动叛乱,朝廷立派周亚夫讨之,一举将其翦灭,终于没有酿成大的乱子。二、“文革”期间,“四人帮”多行不义,根本没有“自毙”的可能。倒是党中央趁势采取得力措施,终于使其“被毙”,在危机中挽救了党和国家。却从另一方面说明,破除“自毙”论,时刻警惕,就会少吃苦头。
现在,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多行不义”的人和事又大量出现。面对此况,一些认识胡涂的人,便寄希望于“自毙”,希望腐败者自我垮台。然而事与愿违。那些“不义”者利用人们的善良愿望,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不但不“自毙”,反而更加“兴旺”。倒是党中央不相信“自毙”理论,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反腐败的力度,才使那些吃得肥的“不义”者,一个个翻身落马而“毙”。这,无疑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事。
话又回到《左传·隐公元年》的那段史实上。郑庄公说了关于“自毙”的话,共叔段不但没有“自毙”,反而更加猖狂,继续“大行不义”。庄公实在没有办法了,才采取征讨的方法,这才平定了内乱。可见,连“自毙”论的发起者,也终于觉得此说大谬从而改弦易辙。只是因为《左传》后来被奉为儒家的经典,成为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圭臬,这才使郑庄公那个十分错误的论断成为千古哲言被好心的中国人深信不疑了。
“多行不义未必自毙”,或者说“多行不义必不自毙”。人们呵,还是从古代的典籍里走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