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韦孟记
姓是用来表明家庭系统的,是血统的标志,家庭的徽章。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如古代生活在黄河中游的夏部落,是由夏后氏,有扈氏等12个姒姓小部落组成,故而夏禹姓姒,属于夏后氏。秦汉以后,姓和氏合而为一不再区分,或言姓,或言氏,或合称姓氏。
姓氏在历史上不但是血统的标志,还表示了门第观念,宗法思想。在占代,姓有高低贵贱之分,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十分浓厚,按姓氏门第区分人的高低贵贱。朝廷大员、地方官吏多出自贵姓豪门,而贫姓寒门则很少有人为官。不同门第不通婚姻,婚姻要求门当户对。东晋时的王、谢两家就是贵姓豪门,故为官做宦的人很多。在封建社会中,把皇帝家族的姓称为国姓,国姓自然是贵姓中的贵姓,至尊无上。唐太宗时期编撰的《氏族志》把皇族李姓列为第一,因李世民的皇后复姓长孙,故将长孙氏列为第二。武则天掌权后,叫臣下撰修《姓氏录》,将武姓列为第一。武则天下令收集焚毁《氏族志》,在全国强制推行《姓氏录》。宋朝皇帝姓赵,故宋人所编的《百家姓》把赵放在首位。明朝皇帝姓朱,故明人所编的《千家姓》把朱放在首位。
中国姓氏的来源情况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条线索。有以祖先族号或谥号为姓氏的;有以祖先的封国、封地或出生地、居住地为姓氏的;有以官名、爵名或职业技能为姓氏的;有以崇拜物、迷信物为姓氏的;有以统治者的封赐为姓氏的;有以天干、地支、数词、量词、长幼、次第为姓氏的。
中国有多少姓?唐初的《氏族志》共收有393个姓。旧时流传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共438个。据中国科学院杜若甫、袁义达研究,我国目前使用的汉字姓已多达3050个。据台湾学者王素存著的《中华姓府》,所收集的古今汉字姓氏已达7720个。杜若甫、袁义达最近已发现中国古今使用的汉字姓氏已超过一万个。
1982年全国人口抽样资料表明,占汉族人口总数1%以上的大姓有19个,这19个大姓人口之和,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55.6%。在这19个大姓中有三个特大姓李、王、张,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 (请作者告知详细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