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靠输血延续生命的人,却顽强地向命运抗争;他从不向社会伸手,却无私地救助病友;直到生命难以为继——
阳春三月,正是象征生命的嫩绿布满枝头之时,从西安市龙首村东北区23幢楼一个普通的特困家庭中,传出一个不幸的消息:由于无力支付昂贵的药费和手术费,年仅35岁的血友病患者贾平安,已经开始拒绝补血。
记者得知了这一信息,来到贾平安家采访。
这是位于一楼的一套住宅。从黑黑的门洞进去,一个年轻男人独自躺在床上。一床旧棉被掩不住他那已变形的左腿膝关节,小腿上久不闭合的溃疡,正不时地渗出鲜血……
他就是贾平安。因血友病关节出血不止,已经卧床5个多月。记者了解到,家中仅有的家具和被褥,是亲朋好友们送的。家中经济拮据,连每日吃的菜都是母亲从菜场垃圾中拣来的。但从这张棱角分明、目光炯炯的脸上,怎么也找不出忧伤的痕迹。贾平安解释说:“我这人生来就这么乐观。”
(一)
1963年2月2日,伴随着一个婴儿的哭声,平安来到了这个世界。看着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子,父母乐得合不拢嘴:他俩都是从外省逃荒来的,新婚不久生了个丫头。可儿子才是顶梁柱啊,他们的希望全都放在了平安身上。
不料,出生第九天,平安因感冒打针,拔了针头,红红的血仍顺着针眼不住地往外冒。平安扶着桌子走路了,浑身又出现一块块紫斑。经多处求医,平安3岁时,医生才无可奈何地告诉他的父母:“这孩子是血友病,没法治,也不影响寿命,只要出血以后输入当天的新鲜血就行。”追问原因,医生说,是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缺少第8种凝血因子。
平安的父母被惊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们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治好孩子的病。借了几百元,平安很快住进医院,三四周后,身上的紫斑下去了。但这时更不幸的打击出现了:平安刚出院,小他两岁的弟弟身上也出现了紫斑,经医生确诊,也是血友病!
这个一度甜蜜的小家,从此陷入忧伤之中:高烧37摄氏度,兄弟俩的鼻腔便不住淌血;一不小心划破手指,也会出血不止;要是不慎跌倒,出的血就更多了。为了补血,平安兄弟俩轮着住院,父母投亲告友借的钱很快花光。可父母还要借钱给他俩吃偏方,几年工夫,家里的中药渣能拉三汽车,兄弟俩除了活人脑子没吃,什么猫肉、狗肉都吃了,可病依旧,倒是欠了一大笔帐。
看到这个家不堪重负,远在宁夏的舅舅让外婆将平安兄弟俩接回徐州农村老家,自己每月寄钱抚养。平安的父母趁机拼命工作;一大早,工地上还没一个人影,在市建二公司当混凝土工的父亲已悄悄来到工作岗位;傍晚,别人都走了,他仍然在继续扫尾。刺骨的寒冬,别的工人嫌冷,不愿出工,在市建四公司当普工的母亲,在腿上绑块布垫垫,干了自己那份,又帮没出工的人干;她血压升到220不请假,吃野菜吃得全身浮肿照样上工……他们夫妻俩年年被评为公司或建工局的先进个人。但借单位的欠款直到退休才还完。
(二)
1975年,13岁的平安离开徐州农村,回到了父母身边。看到别的孩子都上学,他也产生了读书的愿望。不料,老师听说他有血友病,死活不收,托人找校长也没用。几年过去了,平安仍未能迈进学校的门槛。“一个字不识,将来咋生存呢?”18岁的那年,平安借了一套小学三年级课本,开始自学文化课。
没有老师教,怎么学认字呢?平安自己发明了一种根据偏旁查字典的方法:他先根据第一个字母找到好几个偏旁一样的字,然后看有没有自己认识的,再根据谐音去读不认识的字。如果一连好几个字全不认识,只好等学生放学后去问同龄的孩子。学懂一篇课文,他便反复朗读,直到全部记住为止。
三年级算术不像语文那么好学了,每一道题,都要请初中生讲了以后他才明白。等人家上学了,他再一遍遍在废旧的材料纸背面演算。材料纸不够用了,父亲就把装过水泥的袋子中不沾灰的一面剪下来,裁成本子状,用白线缝在一起。这种水泥袋子可帮了平安的大忙,他在短短的4年中,先后学完了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所有语文、数学课本,书中的每一个生字、每一道题,他不知做了多少遍。
在学文化课的过程中,单位奖给当先进的父亲一个巴掌大的半导体收音机,这可成了平安的宝贝。他天天跟着广播学英语,关节疼痛难忍时,躺在床上听,住院补血时,带到病房听,居然一次不拉地学完了一本英语书。
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平安天天看报,他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新鲜事。虽然经常呆在家里,可许多同龄青年不了解的国家大事,他却谈得头头是道。第一次从报上看到有关血友病研究进展情况的报道,他激动得夜不能寝,坚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自己的病一定能治好。为了对自己的病有更深的了解,他买了《内科医生手册》、《止血心理与临床》等书籍,其中有关血友病的部分,几乎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所有的内科常见病,他也反复阅读了好几遍,他还坚持看中华血液学杂志,给国内著名的血液病专家写信,他们在回信中对血友病的阐述,使得他对血友病的认识日趋深刻,许多血友病专家也都成了他的朋友。
掌握了一定的血友病知识后,平安不再去医院住院治疗,他自己给自己开处方,自己在家里补血、吊液体,居然每次效果都好。他后来了解到,有一种专门治血友病的补血剂,可以取代输血,当即同厂家联系,然后托熟人首次空运回来2000个单位。
“平安能给自己看病了,他还有治血友病的新药。”这消息在医院的大夫中不胫而走。有的血友病患者治疗遇到困难时,医院的大夫们便介绍他们去找平安。对这些同病相怜的病友,平安总是尽力相帮。
住在新城区二马路的秦明,出血后止不住,医生给下了病危通知书,秦明的母亲在急诊室里连哭带号。老护士见状,让她去找平安。当秦明的母亲骑车赶到平安家时,夜已经很深。平安没有半句托辞,当即将刚刚从上海空运回来,自己还没用过的补血针剂按原价给了她600个单位,次日早又指导护士为秦明配好了输液比例。没过几天,秦明的病得到有效控制,从此,他成了平安的好朋友。
(三)
在给血友病人治病的过程中,平安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他下决心要走自强之路,不向别人伸手。26岁那年,他第一次端着个抽屉盒盒,同弟弟轮换着上街摆烟摊了。
对血友病人来说,这真不是件易事:在木凳上坐得久了,臀部会出现血肿;跌一跤磕伤膝盖,甚至会致残或流血而死。为此,平安出摊前,母亲用碎海绵给他缝了个厚厚的垫子,不论冬夏都放在木凳上;他自己每次出摊都特别小心,走路时格外留意脚下,也不去人多的地方。下雪了,母亲早上顺路把他扶到烟摊前,收摊时,父亲用自行车把他推回来。就这样辛辛苦苦干了一天,收入仅仅几元钱,可平安握着这几张不起眼的纸币,心里却热乎乎的:这是自己挣来的啊!
摆烟摊给平安带来了许多常人难以体验的痛苦,但也给平安带来了不少精神上的快慰,他时常不无感叹地说:“现在下岗的人太多了,有的人比我还难,我要自己想办法救自己。”他一直坚持摆烟摊,直到病卧在床……
那是10月23日夜间,看了一天烟摊的平安,突然腹部出血,肚子肿得和孕妇一样,一阵一阵钻心地疼。可他唯恐吃止痛片影响血的凝度,对病情不利,疼得几乎昏死过去,还是不吃止痛片。父亲得知后,借钱买了1000元的鲜血,连着补了5天,病情才有所缓解。可他一直在床上睡了5个月,接踵而来的尿血和腿部溃烂,足足花了上万元。看到借的债越来越多,他对补血失去了信心。
平安还想再站起来,他真的不想死啊!只要踞掉半条腿,再活五六年,已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便能代替他撑起这个家了。但是,连补血的钱都没有,又哪里有钱做手术呢?难道还要让年近七旬的双亲再打零工挣药钱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多次免费救治过的患者张斌的父亲一再表示:“有用钱的地方找我,我给你。”他却一次也没有伸手。
平安一家的遭遇,引起了他父母退休前所在单位和许多知情人的同情和关注:
市建二公司效益好的时候,年年给平安兄弟俩报销50%的药费。急需住院补血时,破例给开张支票,出院后再慢慢从工资中扣除。公司效益不好了,市建二公司和四公司的工会,仍几乎年年给平安家补助二三百元钱;
平安的膝关节出血后,小腿又患了蜂窝炎,形成了溃疡不愈合,西安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程三放大夫得知后,亲自赶到他家,免费给他做了手术;
给平安供补血针剂的蒋丽小姐,是一家药厂的代理商,可她卖给平安的药,只收成本,不赚分文,每次都是出厂价……
来自各方面的帮助,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平安的病情有所缓解。记者了解到,平安已打算放弃拒绝补血的想法,他要继续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好好活着,也为了报答世上的好人。”
(据《三秦都市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