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视如魔方般步入千家万户,以其缤纷多变的面目吸引芸芸众生时,电视广告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荧屏。面对着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电视广告,忙碌的现代人又该如何面对呢?
真是喜忧参半。
喜者,何也?
毕竟,广告是商家的一种极好的促销方式,而视听兼具,动感十足,颇富感染力的煽动性的电视,确实是卖方的首选。况且“上帝”们又怎能忍心拒绝这充满爱心的全方位呵护呢?瞧:头屑多了,请用“潘婷”;脚气犯了,贵州“神奇”;累了困了,快喝“红牛”;消化不良,有我“吗丁琳”;孩子喜欢“娃哈哈”,女士钟情“生态美”……快乐的现代人大可不必再为买什么东西、买什么牌子而犯愁,往往足不出户就已对市场知晓三分。不是吗?连三岁顽童也会大声嚷嚷“有了蓝天六必治,吃饭倍儿香,身体倍儿棒”。更有聪慧人士机敏地从广告播出的频率来判断商品价钱的涨落。正如前一阵频繁的VCD广告轰炸,恰就是VCD降价风潮的前奏一样。
当然,广告除了能带给人们经济生活上的方便快捷外,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播出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操和思想观念。比如,每次某某洗衣粉厂的广告中那个举着洗衣粉,高高挽着袖子的男士就以一句“帮老婆洗衣服不丢人”的豪言壮语,令电视机前的主妇们倍感温馨。而新时代的男女平等就以这种共担家务的方式极其巧妙地表现了出来。此外,随着广告制作水平的提高,简洁精美,新颖别致的广告仅从艺术角度来说也是十分吸引观众的。电脑绘图、动画木偶、优美的自然风光、动听的背景音乐……五彩斑斓的变换令观众应接不暇。瞧,松下电器中那个身着鹅黄裙、在绿茵草地上载歌载舞的女孩子多么富有青春活力!无疑,她在树立产品的美好形象时,也带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放松。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更是独树一帜。
看来,电视广告的繁荣出新应是喜事盈门了。可是,诸位别高兴的太早了,殊不知,这其中也大有滥竽充数、影响不良、令人忧虑者存在。
别的不提,先说一下对高消费的大力煽动吧。“老板气派”、“贵族享受”、“名流世界”、是时下使用频率颇高的几个广告词。这几个词乍听起来还真带劲儿,但在我们讲究民主平等,节俭创业的新时代,这种广告却推销了一种奢华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众,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人生追求是多么不合谐。而这种仅仅以追求物质享受、权势地位为号召的电视广告又无形中对当前的拜金主义、享乐之风起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试想,这样的广告,老百姓看着心里都不舒服,还会有买它的心思吗?
另一类广告可谓“小”处着眼。在当今中国“421”家庭越来越多、“小皇帝”越捧越高的大气候下,各类儿童食品,不管是真的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或者根本就是零食玩具也罢,都打着“为了下一代茁壮成长”的旗号粉墨登场。向天真无邪的孩子大肆吆卖。爸爸的口袋已越来越瘪,可广告的热忱仍无法拒绝:“快来尝尝×××”、“记住,每天喝瓶×××”、“家中必备,××牛奶”、“××泡泡糖,多多口味,多多乐趣”,且还有“赠品多多”,“中大奖”的诱惑。最绝的是某广告已在结尾处,十分及时地,录上一个孩子迫不及待的呼声:“妈妈,我也要!”听到这甜美的声音,还有哪位年轻的妈妈忍心拒绝小宝贝的要求呢?于是泡泡糖、虾条、薯条、果奶、豆奶、都争先恐后地涌上了孩子的餐桌。真不知,如此营养下的孩子是脾胃不佳的“豆芽菜”呢?还是营养过剩的小胖墩?更可悲的是,在一位家长为孩子买了某果冻布丁后,仍要担惊受怕,一再告诫孩子不要模仿广告中把布丁弹至空中,再仰面接在嘴里的那个危险动作——“卡在气管里怎么办?”
除此之外,有着负面效应的电视广告也频频亮相。九十年代,虽说崇洋心理不及刚刚开放时那样浓烈,但仍大有人在。不是吗?好端端一个中国制造的正宗国货,在广告中偏要打出什么“丝”、什么什么“特”、什么什么“尔”的洋名来招徕顾客。甚至在国人心目中早已认可的国产名牌,也唯恐功夫不到家,在电视广告中总要请一个黄头发的老外翘着大拇指,用别别扭扭,总有些跑调的中国话来段捧场:“×××,棒极了!”、“×××,我也喜欢!”。似乎努力要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洋人都夸它好啦,那货还有啥说的。”真是多此一举。
至于广告采用“明星效应”来促销的做法,也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它对“追星族”中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向,让人担忧。不是吗?刘德华一句“我的梦中情人有—头乌黑的长发”令许多女孩子把长发当宝贝般不忍割舍。报载:沈阳某中学的几名女生,因为校方要求女生留短发而痛哭流涕,最后竟以集体自杀的方式进行抗议。令闻之者不觉惊出一身冷汗——广告的威力,好险!好厉害呀!
由此可见,电视广告,真可谓喜忧参半也。那么我们的电视广告到底该向何处去?虽说众口难调,但以愚者之见,在争取商业效益的前提下,多为老百姓着想一些终为上策。毕竟,“人心是杆秤”,满怀真诚的“为您服务”思想来制作和播出广告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顾客。您说,是这个理儿吗?(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