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秀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要一条是实现由依靠铺新摊子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向立足于技术改造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了一批名优企业和拳头产品,促进了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提高。
技术改造是培植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西安市在资金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既要少上新项目、少铺新摊子,又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在工业增长的两难选择中闯出一条发展之路——技术改造。其主要特点是:一、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八五”期间,我市技术改造完成投资总额93.5亿元,是“七五”的2.3倍。在“九五”开局的第一年,市属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3%。据统计,该市每年工业产值增长的60%和新增利税的40%左右是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的;二、坚持扶优扶强,加快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早在1995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对部分重点国有企业扶优扶强的实施办法》,建立了重点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财政每年筹措5000万元支持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确定50户重点扶持企业和10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的“双加工程”。三、利用“八五”期间,西安市利用外资“嫁接”改造249个项目,利用外资额为2.1亿美元。通过“嫁接”改造老企业,不仅引进了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而且引进了竞争机制和先进管理经验。
技术改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西安市技术改造工作虽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其它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这集中反映在三个反差上:一是老工业城市技术改造的迫切要求与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性不高形成鲜明反差。西安市大多数国有企业是“一五”时期兴建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时间推移,普遍暴露出装备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老化、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但一些企业因受前几年盲目上项目、争投资、效益不高的消极影响,对技术改造表现很冷淡。“九五”期间国家战略西移,发展中西部地区,但西安市属企业仅上报“双加”项目11项,国家批了10项。这10个“双加”项目,主要集中在轻工、化工、机电行业,纺织、建材、交通全行业均榜上无名。二是高投入与低效益形成鲜明反差。近年来,该市对企业技术改造贷款大幅度增加,截止1996年10月贷款余额已达44.6亿元,技术改造项目350个,但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很少,达产达效的不足5%。三是资金的短缺与浪费严重形成鲜明反差。近两年由于资金短缺,西安市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低,1995年和1996年分别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2.32%和12.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列为国家级的10个“双加”项目需要资金3.7亿元,目前自筹资金大部分没有落实。另外,挪用技术改造贷款资金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对策建议
一、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提高技改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技术改造的比重应努力由目前的12%逐步提高到30%以上,并进一步突出重点,把每年新增技改贷款规模的80%用于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为此,要突出抓好10个“双加”项目和10个企业集团,进而带动面上企业的发展,再造西安经济优势。
二、实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对国家重点支持和需要控制的技术改造项目,要注入一定比例的资本金。资金来源,一是争取财政投入,可把部分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资本金。二是采用股份制形式筹集资本金。三是破产、拍卖、转让国有企业部分股权的收入。
三、优先支持有重点技改项目企业股票上市。股票市场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筹资来源。由于股票是股权式投资,如果这些资金能够大部分投向企业技术改造,并与间接投资形成合理搭配,不仅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还可加大对其他技改资金的制约,提高整个技改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把技术改造与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切实抓好营销这个重要的环节。企业应由重生产、轻销售向以销售带生产、以销售促规模转变,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覆盖面,形成规模效益。选拔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承担技术改造重任,坚持选项目重在选企业、选企业重在选经营者的原则,将国家重点项目落实到优秀的企业,让高素质的企业家承担重点技改项目。(作者系西安市委政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