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晓贤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楼群是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高了。据公布,上海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平方的安居工程楼可交施用。据累年统计至一九九七年底,上海人均住房面积早已超过八平方,已达人均十平方以上,也就是说,上海市的住房水平已提前达到小康水平。不过,媒体对此辉煌成果宣传总觉底气不足。原因是这些安居工程楼,除了极少数市民因市政动迁而幸运搬进了八九十年代新造的新公房外,而绝大多数市民依然住在七十年代以前的旧公房内,人均仅三平方,两代成人混居,三代同室也不乏其人。一位国企好友说:八十年代前,这种工龄20年以上的人还能每几年向前走一步,动一动,增加三四平方,他从结婚时八平方已增至十四,但不知怎地,近十几年,上海造楼如雨后春笋,可像我等这号人,反到原地踏步不动了。究其原因,一是企事业每年提留的职工建房基金被那些走马灯式走马上任的头们挪用,在厂外买了居住楼私下分配了自己。其次是大批的所谓低价安居工程按现在上海国企工薪阶层的收入还根本买不起,于是只能苦熬期待未来发生奇迹。最近,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住房改革新举措。即针对目前这种大批楼宅长期空关,单位住房分配日趋腐败,大多市民住房日趋困难现状,从今年四月起,上海不再向单位自建住房供地。上海职工住房分配将实施“货币化分配方案”。也就是说:从今年六月起,上海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住房基金,在职职工将实行住房补贴制,以增强职工个人解决住房的能力。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将科学划分家庭收入线,采取租售并举的消费方式,逐步建立低收入家庭租住公房,中收入家庭购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高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的住房供应体系。
上海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已经拟定,上半年出台,下半年试点后即逐步扩大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