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署名,是日本人姓名的一大特色。古时日本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推动了日本文化大发展。7世纪,日本的圣德太子开创的“大化革新”时期,曾大量派遣留学生(僧)到盛唐时的中国来学习。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高僧空海和尚回国后,利用汉字偏旁、草书创造了假名字母文字,与汉字结合形成了日语。大约以为汉字是中国文明的代表,比之日本土语先进,用以表示庄重,所以对于人之尊号的姓名来说,当然以汉字书写显得尊贵了。当时的贵族特权阶级的人的姓名均用汉字书写。而这仅限于武士以上的贵族特权阶级,庶民(指农民、工人和商人)没有享有姓氏的权利,只有名字。为表示男女有别,庶民男子的名字可用汉字书写,而庶民女子的名字还只能用假名字母书写,但特权阶级的武士家族男女都有姓有名,用一个或两个汉字书写,女子名后再加“子”以示敬称。
1868年明治维新后,用汉字书写的一般男女姓名和用“××子”作为一般女子的名字才流行开来,这意味着特权意识的崩溃。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对人名使用汉字进行了限制,现在使用的人名汉字共有2110个字,其中日语保留的常用汉字1945个字,人名专用汉字162个字。这些字和日语中的数字、假名文字一起组成现代人名用字。名多汉字少,命名繁复,常是日本人的文字难题。
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名誉教授杉冈华邮,曾在《读卖新闻》晚刊上发表文章说,日本假名的各体(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在中国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西汉、东汉的史书里,都有古代日本小部贵族国家派人到洛阳朝贡的记载。在三国魏的史书里,也有日本朝贡的记录。日本出土文物也证明,汉魏书法曾传入过日本。此后,从朝鲜半岛的百济来日的归化人,也把中国文化带到了日本。其中书法以北魏之后的北派书法流入为主。
到奈良时代,日本书法除地方上的建碑书风特殊外,流行的都是中国江南地区传入的南派书法,其中尤其是王羲之书法,曾风靡整个日本。
假名创始于奈良时代,其字体形状,来源于汉辽的楷书、行书和草体。因为人们总是希望生活简便,于是草体假名就越来越简化了,特别是女性,她们又不太了解草书的原字,而是想当然地写出一些简化字来。在此基础上,最后创造出了假名。由于假名当时是女性专用文字,所以又称作“女手”。
假名的创造时期是从奈良时期到平安初期,这时主要是为女性所创造。经过平安初期的国风文化黑暗时代之后,到国风文化兴盛时期,假名才算最后完善了。 (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