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咸阳市渭城区:

巧解“放小”方程式

2023年10月07日

“抓大放小”是国家搞活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改革手段和战略。目前,国家对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还没有系统的操作框架和制度化的配套支持体系。因而,如何通过“放小”达到搞活的目的,是一个需要各地不断探索的多元方程。咸阳市渭城区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清产核资摸家底

从去年初开始,渭城区从区国资局、地税局、审计局及企业主管局抽调一批业务骨干,通过对全区68户集体投资的乡镇企业的清产核资,理顺了政企关系,明确了权责,促进了管理。经贸局所属22户生产性企业总负债率达93.6%,4户国营企业是零或负资产;18户集体企业普遍还有一定净资产。针对集体企业在区属企业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国家对集体企业改革并未有现成政策可循的实际,区上决定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对集体企业和集体投入的乡镇企业,在此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渭城区企业股份制试行办法》等十多个配套政策和文件。区上下派32个工作组和200余名干部深入全区8个系统的百户企业,协调改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顺从民意选厂长

秦都制鞋厂是个拥有400多人的区属集体企业,连年亏损,负债累累,拖欠职工工资严重,四年内上级更换了五届班子,仍摆脱不了困境。在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下,职工选举本厂职工刘萍担任厂长。她发动大家生产自救,缺资金,职工3小时集资14万元,一周内就恢复了生产;又从银行等处筹借资金100万,上了编织带生产线,使鞋厂出现转机,实现了购销两旺,补发了拖欠工人的13个月的工资。秦都鞋厂民选厂长的经验使区领导下了决心,提出凡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职工意见大的企业一律实行民选,不再由主管局任命企业法人。民选的厂长(经理)其竞选时的“治厂方案”就是与职能局签定的目标责任书。区上每半年考核一次,完不成进度计划的就地免职,不再易地任用。区政府制定了“企业法人行为规范”(包括月述职、履职、离任审计、子女和亲属回避)等制度,对民选厂长进行监督制约。3年以来,该区先后在7户企业进行民选,有6家企业民选成功。

穷庙赶走富方丈

对清产核资中发现的企业领导和其它工作人员贪污、侵占国家资产等不法行为,渭城区认真查处,依法惩治。区反贪局和经贸局先后联合发出了《限期清退国有资产》等通知,在干部职工中引起震动,一些人主动将滞留在手里的公共财物、企业货款清退。对查出问题又拒不交待和清退的,检察机关及时介入,立案侦查。区宏达公司仅有23名职工,工人10个月拿不到工资,可企业竟有10万元去向不明,仅经理手里白条就达5万。制刷厂的采购员利用工作之便截留货款12万元,厂长挪用公款5万;服装一厂原厂长、采购员等人贪污、弄虚作假侵占公款达13万元。这些案子查处后,对触犯刑律者绳之以法,累计为国家追回资金50多万元。该区通过解决企业里的腐败问题,增强了职工凝聚力和参与改革的信心,同时为这些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稳步推进不“刮风”

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是加快发展县城经济的突破口,面对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区委区政府领导把大胆开拓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搞大轰大嗡,不“刮风”,努力做到改一个,成一个。他们在弄清企业家底的基础上,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依据先期试点的成功经验,确定了股份制、承包、租赁、托管、兼并、破产等7种改革形式。对无经营厂地(租赁房管局的厂房或土地)职工数仅几十人的街道小企业一般实行租赁承包;对资不抵债搞活无望的企业坚决依法破产;对经营困难、债务负担沉重但具有地域优势的企业实行出售或“退二进三”。对有产品,但由于机制原因造成亏损或效益低下的企业一律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区别采取了先租后股、一次性买断、配股买活、剥离分立等方式。现全区乡镇企业已改制56个,国有集体企业已改制14户,改制后的企业效益均有起色。

“让职工成为改制的主人自己救自己。”这是渭城区“放小”搞活企业的基本思路。该区区长张改萍和主管企业的副区长梁晓淮深有体会。他们说,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改制能不能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职工的参与,政府不能搞“包办”,不能搞“拉郎配”。正基于这一思路,该区要求实施改革的企业,都要制定多种改制预案,在厂职工大会上分析利弊,提交全体职工(包括离退人员)投票表决。因此该区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广大职工紧密配合,进展顺利,已改制的70户企业没有出现一例经济纠纷和职工上访。

本报通讯员李峰

上篇:广告
下篇:朱雀出租公司开通“就业车”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4/19980422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4/22/24894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