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一次交车验收时,王涛和一位工程师为一个技术问题发生争议。最后事实证明王涛是正确的。这位工程师很信服王涛,脱口叫了他一声“王工!”也许是人们认为这个称呼太适合王涛了,不久,“王工”这个名称就叫开了。
然而,光是自己一人技术精又能干出多少车呢?八平柴车刚投产那阵,由于工人不熟悉其性能和结构,厂里时常发生由于调整环节赶不上进度而使大量车积压的现象。王涛急在心里,想把自己的经验都教给工友们,他找来一块小黑板,把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讲给大家听。
可用小黑板教不了多少人。为了让更多工友掌握本领,王涛萌发出写书的念头。可真要动笔把平时的感受上升到理论时,王涛感到力不从心,握惯了扳手的粗手拿起笔比握方向盘要沉重得多。为了写书,他如饥似渴地自学起来。白天调车,晚上料理完家务就钻进书的海洋。他从最基础的《汽车电工学》、《机械制图》、《机动车修理工艺学》“啃”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知识的殿堂。
在写书的那段日子,王涛经受住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考验:白天上班,夜里挑灯夜战。一天凌晨2点,妻子史玉琴从梦中醒来,看见王涛正表情痛苦地坐在台灯下。他的牙周炎和脉管炎犯了,右手托着肿得很高的腮帮子,左手握着那只病脚。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没睡?”妻子关切地问。
“还有一章就写完了,我的脚老毛病又犯了,把碘酒拿来帮我烧一烧。”
妻子拿来碘酒和棉球,可怎么也不忍心捅王涛左脚中趾那个可怕的洞。“今天怎么了,快烧呀!”王涛有些着急。史玉琴用颤抖的手把蘸满碘酒的棉球伸向那个血红的洞时,像是剜自己的心,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流。王涛从妻子手中要过棉球后,自己咬牙烧那溃烂了的洞。碘酒烧过了,脚也麻木了,王涛又回到桌前。
几年来,王涛就是用这股韧劲写出了《八平柴基本结构及其调整》、《三吨轻型车调整方法》、《轻型车常见故障的排除》等专业书籍。厂教育科按王涛的教材对职工进行培训,调整工序的质量和速度都大大提高。东风公司还专门召开了现场会,将王涛的调整法命名为“王涛操作法”,并在全公司推广。王涛的书在遍布全国的东风车用户中也产生很大影响。王涛还成为厂里唯一正式被聘为兼职教师的生产工人,当然,是不拿报酬的教师。
十几年来,王涛连续获得公司级、省部级劳模、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20多项荣誉称号。
“企业和用户在我心中至高无上”
王涛出名了,社会上汽车修配厂、组装厂慕名来“挖”他的也多起来了,面对人家开出的优厚待遇和报酬,王涛总是毫不犹豫地摇摇头。
有人问他,凭你的名气和技术,办一家王涛汽车修配厂,生意肯定会火爆。王涛总是动情回答:“我从农村被招进东风公司时还是一个身无半点技术的毛头娃子,如今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公司培养的,企业在我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1995年7月底,放高温假的前一天夜里,王涛一家人正在筹划如何度过一个难得的假期。忽然电话铃声响了,原来是东风实业开发公司动力设备厂分公司的胡有定求援“王工,秦岭有台我们改装的翻斗车出了点问题,能否陪我跑一趟?”王涛很爽快地应承下来。女儿王莹却噘起嘴巴发牢骚:“厂里没安排,可我们家还有安排呢,爸爸说话不算话。”王涛内疚地说“爸爸下次一定带你出去玩。”“嗯,下次,下次,有多少个下次了?”女儿委屈地躲进了小屋。
急用户之急,想用户所想,是王涛一贯的原则和信念。就是在路上看到素不相识的东风车用户,王涛同样给予热情帮助。1996年12月的一天,寒风凛冽。东北一家低压开关厂来买了一辆新车,因误加了标号不符合的柴油,开到中途就熄了火。司机左查右看找不到原因,十分着急。王涛正好路过,主动上前帮忙。三下两下查出原因,二活没说,用嘴对着冰冷的低压油管一截一截地吹了起来,前后花了2个多小时,才排除故障。司机感激不尽,一定要请王涛吃饭答谢他,王涛擦了擦沾满柴油的嘴说了一句话:“感谢你买了我们的东风车,祝你一路顺风。”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样的事情,在王涛身上,举不胜举。不管是上下班路过、在家中接到求助电话,还是出差度假在外,只要遇到东风车出了故障,他总要主动帮助处理。次数多了,别人问他“图个啥?”他说:“啥也不图。我是党员,见到别人有困难,我无法绕着走。再说人家花几万、十几万买的东风车,不容易。平常我们买件衣服掉个扣子还不乐意呢!将心比心,如果你的车坏在路上,也会指望别人帮一把,我动动手,可以让用户少跑多少路!”
人们知道王涛的热心肠,经常有用户打电话求援,他也总是有求必应。史玉琴说,家里的电话简直成了“公用电话”。为了这些用户,王涛舍弃了许多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对此,王涛的内心感到歉疚。他常说,自己欠女儿的太多了,女儿都上六年级了,王涛没能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女儿经常回家嘟囔:“放假时班里同学有的去北京看长城、看天安门升旗,有的去四川看猴子,有的上青岛看大海,写作文都有东西可写,而我连十堰市也没看全呢。”王涛无数次地许下诺言,将来一定要带妻子和女儿去看一次大海……
“企业里每人都是一盏灯,只要大家都点亮自已这盏灯,定会有光明一片。”王涛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的这段话,也许正是他要跟女儿说的心里话,他说女儿将来一定会理解的。(新华社武汉4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