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学书
五一节起源的四种算法
历史上五一节的起源有四种算法:1884年或1886年是五一节的原始渊源;1889年作出“五一”举行国际行动决议的一年;1890年才开始国际劳动节的第一次活动。四者各有依据,不能只以其中一种为准,而否定其它。
1884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工人组织决定,在1886年5月1日举行示威并开始实行8小时工作日,但这次斗争并未完全达到目的。
在1888年12月召开的劳联圣路易代表大会上,宣布“把争取实现8小时工作日的群众运动的日子确定在1890年5月1日”。可见,正是为了以1886年5月1日的斗争作为起点,才选定1890年5月1日作为继续开展斗争日。
1888年美国劳联决定1890年5月1日采取行动的决定,被1889年7月第二国际巴黎代表大会采纳,作为各国劳动者要求实现8小时工作制的“国际示威”日。从这时起才把“五一”——美国工人的斗争日,规定为国际示威行动日。
由于1884、1886、1889、1890年这四种算法是以不同的标准为根据,所以历史上都被作为五一节的起源。
陈潭秋和五一纪念歌
60多年前。在我国工人群众中广泛流行一首《五一纪念歌》:“五一节,真壮烈,世界工人大团结!发起芝加哥,响应遍全国。西欧东亚与美洲,年年溅满劳工血,不达成功誓不休,望大家,齐努力,切莫辜负五一节!”歌词短小精悍,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曲子激昂壮烈。
这首歌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同志。他于1923年被派到江西安源从事革命工作,曾作安源团地委书记。在官僚买办和封建把头的剥削和压迫下,安源工人生活极端悲惨。陈潭秋同志当时代理安源工人俱乐部窿外主任,他深入矿井、工棚,同工人一起劳动,促膝谈心,了解矿工疾苦,宣传马列主义,启发工人的觉悟。由此创作了《五一纪念歌》,并亲往工人夜校教唱。在演唱时,多用乐器伴奏来烘托气氛。歌曲高亢动听,活泼、明快、开朗,节奏鲜明、紧骤。很快在整个安源矿区流传开来。尔后,传播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以及全国各地。大大鼓舞了工人群众的革命斗志,提高了人民的觉悟,人们都盛赞陈潭秋同志是“播撒火种的人!”
首次五一纪念活动在我国
1908年5月1日,中东铁路(也叫东清铁路、东省铁路)哈尔滨铁路总工厂的中国工人和俄国工人,共同发起在松花江北岸举行的群众集会,揭开了我国工人第一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历史。
中俄两国工人同受中东路的帝俄统治当局的压迫和剥削,很早就在反抗斗争中建立了密切联系。1905年11月,俄国革命高潮期间,在哈尔滨的俄国工人中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的布尔什维克组织。这个组织不仅在中东路的俄国工人中开展工作,还积极地向中国工人传播革命影响。中国工人知道“五一”,最初就是在这个组织的影响下,由俄国工人告诉他们的。
为了纪念“五一”,哈尔滨铁路总工厂在中俄两国工人中选出代表,于4月下旬共商纪念办法:决定在松花江召开全市性的纪念大会,要求厂方到时放假一天。4月30日,工厂总管和铁路管理当局(都是沙俄帝国分子)蛮横地拒绝了工人要求,扬言要对“五一”停工的工人“处以4个月到8个月的监禁”,同时表示可以给“五一”坚持工作的工人发双薪。对此,中俄两国工人都十分气愤,决定不顾当局的威胁利诱,照常执行停工纪念“五一”的原定计划。
工人阶级向来最有组织纪律性,5月1日那天,铁路总工厂和机车库(即机务段)的工人全体罢工。当天清晨,他们就从自己居住的窝棚区“三十六棚”出发,向松花江边集中。接着,面粉厂工人、码头工人和附近铁路站、段工人,以及学生、店员、市民等,共约数千人,也纷纷赶来。这时,路局的帝俄分子调遣“护路军”前来镇压。群众闻讯,在停靠江边的大小船只的船工帮助下,立即渡江到北岸的太阳岛上开会。由于那里不是路局管辖范围,“护路军”始终没敢渡江。大会开了六个小时,中俄工人代表及其他各业人士、学生、市民代表,都相继发表演说,控诉沙俄帝国主义分子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开展斗争,情绪非常激烈。在大会进行中,附近农民和职工家属,还不断赶来参加,使到会群众增至万余人。
这就是我国工人第一次纪念“五一”的活动。在这以后,哈尔滨工人在1912年和1917年,也曾举行过“五一”纪念活动。
在南方,最早纪念“五一”节的活动发生在1918年的广州,当时由广东机器总会等团体的代表160余人开了纪念会。但是,所有这些“五一”纪念都还只是个别地方的孤立事件,除当时当地以外,对别的地区几乎没有影响,以致很少有人知道。就全国说来,5月1日,真正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节日纪念,是从1920年开始的。1920年的“五一”,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九江、唐山、哈尔滨等城市,都有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同时全国各地许多报刊都出了专刊,或者发表了有关“五一”的报道和文章,使“五一”纪念在我国第一次形成了全国性的运动,产生广泛的影响。1920年“五一”纪念是在五四运动以后,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举行的,北京、上海等地的“五一”纪念活动,都在李大钊等共产主义分子的领导下,提出了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明确要求,这和以往个别地方工人群众自发性的纪念活动是不同的。从1920年起,“五一”才得到中国社会的公认,才成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年一度固定节日,才年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劳动群众举行纪念活动,不再是过去那种三年五载才出现一次的偶然现象。
但是,我国工人阶级真正欢欣鼓舞,举国同庆地纪念自己的节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只有真正当家作主的工人,才会再不必冒着水龙和枪弹的镇压,像真正的节日一样,载歌载舞,满怀胜利的喜悦,庆贺自己的美好节日。
恩格斯在第一个五一节的日子
每逢“五一”国际劳动节,人们都自然而然地怀念起伟大的恩格斯,因为“五一”节是与他的名字分不开的。
那是在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业城市芝加哥的广大工人群众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举行了全市总罢工。罢工的工人同军警发生了激烈冲突。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工联合会做出决定,准备在1890年5月1日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军警对芝加哥工人的镇压。“五一”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而把这天规定为国际劳动节却是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的。第二国际的成立浸透着恩格斯的多年心血。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的多方工作和催促下,经各国工人党领导人的积极筹备,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的贝德尔大厅开幕。对于这个新的国际组织的宗旨,恩格斯有过多次指示,就是要把各国工人党联合起来,准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对于大会召开的时机、议程,恩格斯都经过反复斟酌。正是在恩格斯的亲自指导下,在这次大会上,根据法、美两国代表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规定每年5月1日,作为各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实现大会各项决议,而共同举行游行示威和集会的纪念日。从此,5月1日便成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为了不影响工人的工作,游行集会的日子可安排在5月1日的第一个星期日。恩格斯认为:“关于‘五一’的决议是我们的代表大会通过的最好的决议。”
1890年5月,世界各国的工人阶级喜气洋洋,第一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仅仅在英国的伦敦,就有30多万工人群众参加。那天,平时多雾的伦敦天气格外晴朗,绿茵茵的草坪、千姿百态的樱桃花、山楂花、金雀花,把初春的伦敦打扮得格外漂亮。浩浩荡荡的工人大军手举各种标语、旗帜,高呼着消灭私有制和工人阶级解放的口号,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海德公园。70高龄的恩格斯在爱琳娜、艾威林,拉法格和斯捷普尼亚克的联同下,怀着激情,以一个普通战士的身份走在游行的行列里。在万千群众的欢呼声中,恩格斯健步登上第四号讲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亲眼检阅了这壮观的无产阶级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