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洪
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个工程,中国近代史上的伟人们,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到中国新一代的领导集体,对这个工程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然而你可知道,执着地编织三峡梦的早在50多年前,还有一位美国博士,那就是“世界大坝之父”萨凡奇。
据美国《中外论坛》载文报道:萨凡奇博士第一次来到中国是1944年春天。在几位中国工程师的陪同下,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在大渡河、马尾河、都江堰等地作了实地考察。
在考察中萨凡奇以水利专家的目光,对长江三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立即要求去三峡地区作实地的考察。这个要求使当时的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和钱昌照十分为难,萨凡奇是誉满全球的坝工专家,他要去三峡,中国当局必须对他的安全负责。因此告诉他:宜昌已经被日本军占领,三峡出口处的南津关已是日军的前哨阵地,日本的飞机还在那一带巡逻轰炸,不能同意他去三峡。
年过六旬的萨凡奇执拗得很:“生死在所不惜,三峡一定要去!”他甚至向他的学生——中国工程师徐怀云口授了一份遗嘱,一旦回不来,请徐工程师把遗嘱交给他的美国老姐姐。最后,当局同意了。
1944年9月,萨凡奇率领一队中国技术人员,在武装保护下,抵达西陵峡中的平善坝,翻山越岭,以10天的时间踏勘了三峡的山川形势。返回长寿,苦累了40多个日日夜夜,完成了洋洋数十万言的《扬子江计划的初步报告》,也就是著名的“萨凡奇方案”。他将报告递送给资源委员会,并在致翁文灏的信中说:“三峡计划之初步报告,是我从事工程40年来的一大快事,我能参与研究此项空前伟大的工程至为欣幸。”
萨凡奇说,他一生走遍了世界的大江大河,只有南美洲亚马逊河的一条支流具有长江三峡类似的地形,但没有这么大的流量。长江三峡无疑是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资源。这项“空前具大的计划”包括主要工程、开发方案、工程造价、综合效益、中美技术合作等16个部分。萨凡奇从南津关到石牌18公里的峡谷间选择了五条坝址线,以比较安全的第四坝线方案为例:坝高225米,发电厂装机容量1056万千瓦(后经美国垦务局计算,修正为1500万千瓦),水库总储水量616亿立方米,可溶洪水270亿立方米,能灌溉良田6400万亩,从根本上消灭长江洪患,万吨海轮可以通过船闸直达重庆,工程造价约10亿美元。
萨凡奇之前,也有少数外国学者对三峡产生极大兴趣。但那似乎有些“纸上谈兵”。只有萨凡奇企图付诸实践。他在重庆举行记者招待会,向美国工程界发表演说,奔走于美国国务院和垦务局,推荐自己的好友——联邦动力会议总工程师柯登来中国“三峡水力发电技术研究委员会”任职……在中美两国朝野掀起了一股“萨凡奇旋风”和“三峡热”。1946年3月,萨凡奇再次来到了中国,又用9天的时间踏勘了南津关地区,登山涉水,对计划中的五个坝址作了比较。
在记者会上,他兴奋地说:“经过这次旧地重游,更是感到了三峡的伟大,开发三峡计划,不仅关系中国,而且也是国际性的大工程。长江三峡的自然条件,在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不会有第二个。”大坝在宜昌,中国的中心,上帝给你们中国人赐福,太理想了!我已经60多岁了,三峡计划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倘若上帝多给我点时间,让我看到三峡计划变成事实,那么,我死后的灵魂一定会在三峡得到安息。
在美国,萨凡奇博士是公认的具有战略眼光的设计师,是水利工程界的权威。大众都认为:萨凡奇赞成的事一定是对的,萨凡奇想干的事一定能办成。
在萨凡奇的推动下,三峡工程的车轮似乎转动了起来。1945年春,美国垦务局开始研究三峡资料;1945年5月,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成立,钱昌照任主任;7月全国水力工程发电处成立,美国人柯登任总工程师;8月,坝址库区测量,地质调查钻探、经济调查和土壤调查陆续开始。1946年3月,中国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签订了三峡工程的合约;接着,美国马力森公司承包了坝址地质钻探,费其艾尔公司承包了库区航测摄影,1946年9月,中方工程技术人员46名人由徐怀云工程师带队,到达美国的丹佛,参加三峡工程联合设计工作,一时间说得上是紧锣密鼓。
到了1947年5月,南京政府以经济紧张为由,召回了全部工程技术人员,这对三峡热无疑浇了一地冷雨。
最伤心的是萨凡奇博士,他似乎一生也没有从执著的迷梦中醒过来。50年代,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曾经会见过正在印度造大坝的萨凡奇,周总理邀请他来中国看看,萨凡奇说:“如果中国造三峡大坝,我一定去。”
1960年正在国际工程公司任职的徐怀云最后一次去探望他的导师,当时萨凡奇已经84岁,在养老院里安度晚年。提出三峡,萨凡奇依然一往情深,他对徐怀云说:“中国大坝(指三峡大坝)是一定会建起来的,你们中国有许多聪明人,不会把巨大的财富长期搁置不用。但对于我,已是一个失落了的美好而又痛苦的梦境啦!”
不久,萨凡奇博士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