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乾坤
陕西有个杨陵区。此区地域极小,却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因有中国农科城之誉,遂名闻遐迩;近几年,这里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崛起,更使之声名大振。
杨陵杨陵,此地虽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却是膏腴之地,其近处有教稼台,相传为上古时后稷教民稼穑的圣洁之地,已属古之农业“示范区”,今日新示范区在此地崛起,显现了继往开来的嘉瑞。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副省长主政示范区,可见其地位的不凡。
只因不凡,人们便注意,只因注意,便发觉了蹊跷。区乃杨陵,示范区乃杨凌,小小杨陵区,大大示范地,杨凌地处杨陵,“陵”、“凌”相逢,不惟混淆,且混一,后者且气吞前者。新闻传媒,领导人题词,政府文件,民间交往,也是凌凌没个完,使天下只知有杨凌而不知有杨陵,听说为车书一统,杨凌大有取代杨陵之势。因为杨凌是地市级,杨陵仅为县级,且杨陵处在杨凌麾下。
人们困惑:杨陵二字既不生僻,又不妨碍芳邻,且有真意存焉,就不能冠于示范区,而非要换成那不伦不类的同音字。莫非物欲横流,要将“陵”夷为平地?莫非文化的荒漠上,“陵”出于地风必摧之?如若并不如此,那是否就是为争取外来资金的缘故,生怕人家说“陵”不吉利,不来光临,示范区岂非大而无当了,于是智者肇赐嘉名,改陵为凌,一字之易,自得风流。
然而秦中自古帝王州,海内人士当明乎此,还不至于使投资之忧,不在实绩,而在一“陵”字;域外之人,对此也当无忌讳。因为地名的译成外文,大抵是音译,杨陵杨凌,除却日文之外,大抵也难辨异同,知晓汉字“凌”较“陵”释义“吉利”,那也算是粗通汉文化的,远比我们的某些同胞强,还不至于将“半壁江山”理解成为单纯的一半,且在传媒上洋洋自得的。只是我想,外人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地的“陵”固然是坟墓,它却是隋文帝杨坚的陵寝,该地名的取得也和黄陵、茂陵等地名相仿佛。两千年间,中国的皇帝二百多个,然而进庙的多,成神的少,出类拔萃的也就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杨坚建立的隋朝,结束了东晋以后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史书这样评价他:“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既有此内美,以其陵寝作了地名,并非给此地“抹黑”。湖南的酃县,如今改作炎陵县,还不是采纳了某历史学家的建议,以纪念炎帝的么?可我们一惧怕外人不悦,好端端的名字就可能弃之如敝屣。杨陵在此倘若荒腔走板,作了杨凌,那便是曲意逢迎,屈从于金钱。钱无耳,可使鬼!
如果上述说法并不确,恕我再行猜测:莫非“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杨陵”从胎里便被某要人异化作“杨凌”,一字九鼎,动它不得,为避免难堪,替尊者讳,于是只好将错就错,亵渎了天下视听。杨陵虽有“陵”字在,其意有褒而无贬,而杨凌虽有“凌”字在,徒藉“陵”字之音罢了。此字如何个解法?恕我歪解:凌者,逼也,迫也,“陵”欲作“凌”,难道竟是逼迫的缘故?那便是屈从于权势。
杨陵杨陵可奈何,杨凌杨凌奈若何?
然而“杨凌”却愈来愈“凌”,竟大有取代“杨陵”之势,“杨陵”若在某月日遭了不测,那人们会明白,此种更名,若为翻新立异计,是无知;若为乞求升斗之水计,是屈从;若为仰视权势计,是卑怯。此种无知、屈从和卑怯,断送了多少好事,盖不但“杨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