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相华
观察周围人和事以及报刊、影视,我以为有不少人患上了浮躁的毛病,这种浮躁于社会上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青年浮躁,整天“玩虚的”,“理论联系实惠”,没有心思读书学本领,敢拿青春赌未来,本该纯真的中学生,也迷“歌星”、恋“影星”、加入“追星族”、甘当“发烧友”。大款大亨浮躁,“穷得只剩下钱了”,所以光顾“精品屋”、“极品店”、重金购宠物,玩狗逗猫,一半清醒一半醉。当官的浮躁,庸庸碌碌,不办实事,某些人工作半心半意三心二意,为人民币服务。小商小贩浮躁,漫天要价宰你坑你骗你没商量,只要钱到手哪管什么良心、道德、信誉;大商大贩浮躁,敢造假烟假酒假药假人民币。
浮躁这种不良心态,可谓情绪污染,既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又对我们的精神文朗建设、社会进步以及人际关系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危害性。
“剪不断,理还乱”的浮躁缘何而生?其带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色彩,我以为最主要的有四点:一是因“热”而躁,社会上“办班办公司热”、“公款吃喝热”、“美容减肥热”、“股票房地产传销热”等,一浪高过一浪,热得人们晕头转向神智不清又不甘心做旁观者却又无能为力于躁气横生。二是“心理不平衡”,脑体倒挂,“三个诸葛亮不如一个修鞋匠”,干一辈子顶不上歌星唱两支歌,不送礼办不成事的“关系学”盛行。三是期望值过高,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脚踏实地地做事,思发不发,盼富不富,壮志难酬,却又受不了清贫、寂寞之苦,由此便有发不完的牢骚,没完没了的浮躁。四是舆论导向出现偏差,一些报刊的“周末”、“特刊”、“扩大版”极力追逐渲染亨、款、腕、星们讲排场比阔气谈享受的豪气,影视录像黄色的、黑色的东西都敢放,新闻媒介的低格调造成人们精神上的滑坡,正气下陷,美德失宠,把读者把人们导向了失望导向了浮躁。
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与其浮躁不如愤然前行。我们需要睁大惶惑的眼睛,从偏激、冲动、孤寂、无聊的浮躁中走出来。
走出浮躁,先要治欲,净化心灵。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但欲不可纵,欲望的满足永远填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须戒私欲私心,丢掉幻想,正视现实,流自己汗,吃自己饭,干自己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游物外,对自己的贵贱毁誉、荣辱得失泰然处之。诗人陆游说得好,“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
走出浮躁,还需心系事业。在滚滚红尘和沸沸扬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学点闹中求静的真本领,学点驾驭事物的真本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不会患得患失和敷衍塞责,更不人陷入那种不可名状的浮躁中。贡献是美,奉献是乐,让创造、奋斗和进取精神伴随我们在事业上开拓,告别和走出浮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