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笔很清楚的账
1996年5月24日,陕西省与香港中旅(集团)公司在香港正式签约,将其在渭河电厂新厂产权的51%,以27.54亿元的价格转让给香港中旅(集团)公司,期限为20年,在社会上引起不小震动。国在资产该不该有偿转让?转让是否“有利可图”?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产权为什么要有偿转让?这得从陕西目前的电力形势说起。
陕西电网从1986年起已连续十年缺电,限电量逐年增加。1994年缺电量达15亿千瓦时,1995年后又连续三年干旱,年缺电量达35亿万千瓦时,陕西省已成为全国缺电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大部分企业每周“开三停四”,电力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九五”期间,陕西电网计划新增装机365万千瓦,估计需要资金255亿元(含在建工程),其中陕西省需集资约100亿元。按现行政策,陕西省在“九五”期间可筹资金约40亿元,资金缺额很大。
为了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陕西省提出了“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四换”战略发展思路。
渭河发电厂新厂总投资33.9亿元,其中陕西省投资70%,约25亿元。按照国家的现行政策,要收回投资本金和贷款本息需要10年还多的时间。现在,将渭河电厂新厂转让51%的产权,立即收入27.54亿元(加上利息,陕西省共收回31亿元)。也就是说,通过转让,陕西省不但将其在渭河电厂的投资全部收回,还在渭河电厂拥有19%的产权。获得的27.54亿元的收入,全部用于宝鸡二电厂和蒲城二期工程建设,使电建资金短缺的问题得到很大缓解。
机构少了,人员减了,效益提高了
产权出让之后,渭河发电有限公司完全成了独立法人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核算体制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本质上是资本合作经营。在原国有企业体制下建立新的运营机制,是涉及到各方利益的一次大调整。本着平稳过渡、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渭河发电有限公司结合企业的特点,不断探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1997年5月,成为合资企业的渭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运营。以张自清总经理为核心的经营班子,首先实现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转变。机构由原来的46个减少到34个,干部职位也相应减少。围绕减人提效的用人机制,高中级管理人员减少4.3%,一般管理人员减少19.7%,生产后勤人员减少5.3%,较合资前净减少210人;裁减临时用工51.6%;有800多人次的岗位发生了变动;厂内离岗、待岗培训机制的建立,基本实现了人员的动态管理。新的分配机制的建立,使浮动工资占职工工资的52%,每月根据企业效益的好坏、个人贡献的大小考核发放。
公司紧紧围绕提高效益这一中心,挖掘潜力,强化管理,保证机组充分发挥效益;鼓励支持多种经营,面向社会谋求更大发展,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积极创造和谐的企业内外环境,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使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变化可以概括为:机构少了,人员减了,管理上去了,效益提高了。
产权出让后的思考
思考之一: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其实,这是一种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融资方式。有人说这是“你发财我发展”,各得其利。然而,这种融资方式却让一部分人难以接受。有人说是国有资产流失,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败家子”行为。这不仅仅是一笔经济帐,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思考之二:还是原来的设备,还是原来的职工(人数有所减少),仅仅是机制的变化,面貌和效益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渭电现象”足以说明了目前国有企业管理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合资企业的管理能上去,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什么提不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渭电的今天,何偿不是陕西乃至西北电力企业的明天?
思考之三:企业应该讲求效益。渭河发电有限公司经营班子的经营目标十分清楚,对其他企业的领导班子何偿不是一个深刻的启示?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不能照搬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更不能等待天上掉下一剂“良药”,必须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理清思路抓好大事。
思考之四:渭河发电有限公司新机制的建立,对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改革又是全方位的变化。如果职工的素质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带来的变化,势必成为改革的包袱。国有企业职工只有转变观念,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在企业改革中大显身手。
(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