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法成刘胜尧
4月23日。一陈暴雨过后,天空阴沉,西风呼啸。西安西站国际集装箱场地的西南角,集装箱临修小组的3位年约30的职工,在10多个待修的10吨集装箱间忙碌着:有从工具室拉出工具车,有自材料库推出氧气瓶,还有一位忙着拉电线、接电源、安装氧气表。不到晚8时,准备工作就绪,他们便投入紧张的箱子修理中。那电焊的弧光与气焊的紫焰交相辉映,铁锤的敲击与焊枪喷射声合鸣共奏,他们握枪挥锤的身影在天幕的衬托下,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说起这个小组的成立,那是3年前的事。当时,西站装卸公司业务下滑,经营亏损。而本站的集装箱临修,却由一墙之隔的专修厂承揽。修个10吨箱得用汽车拉出货场,穿街过巷才进厂,再用铲车卸下。厂里方能按时派人修;箱修好,又装车运回站里,费时又费力。公司领导想:集装箱运输发展,使箱源严重不足,何不现场修理,使箱子快修快用?公司效益不佳,人浮于事,若能把这临修的活儿揽来,岂不一举多得?说来也巧,专修厂也觉得,集装箱临修,程序繁琐,“油水”不大,不如集中技术力量攻克收益大的机械、箱子的大修业务。
“拾到篮里都是菜。”“人家看不上眼的,只要能创效益,就干!”于是,挑兵选将,调集3位技术骨干成立了集装箱临修小组。
没有厂房、工棚,小组便在集装箱货场的偏僻一隅,坚持露天作业。为节约成本,多创利润。没有原材料和配件,他们收集废铁丝、钢筋和下角料,还自己加工配件。那破旧的电焊枪、那裂裂缝缝的电缆线、那节节续续的橡皮管,经过修缠接贴,便可变废为宝。
在焊枪的溅火爆花和喷紫射焰中,西站集装箱的周转、利用率和收益在提高。过去专修厂修个箱子少说得两天方能再使用,现今现场抢修,少则10多分钟,多则个把小时即可。3年间他们共修箱万余个,收入20多万元。今年头四个月就修箱500多个,收入两万余元,既保住了自己工资,又上交利润近六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