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高原,一轮煌煌巨日图腾般升起,辐射出熠熠吉祥的光芒,它远远地推开了久久缠绕在人们心头沉重的阴翳,将一片艳阳天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1998年4月27日16时18分,当蒲电一期工程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整套启动试运并转入试生产的喜讯传出时,经过15年漫长地等待、久久地期盼着的蒲电人啊,所有焦灼的眸子里都春光明媚,所有渴望的心田里都洒满了甘露,所有激动的胸膛里都澎湃着热血的大潮,所有黯然的心境都升腾起璀璨的太阳。
蒲电人再次以响亮的实绩,印证了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在1998年初陕西电力工作会议上对蒲电人的高度评价:蒲电人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继一号机组创造了全国基建达标机组试生产间发电9.08亿千瓦时的最高纪录后,又实现了2号机组在1997年的最后一天并网发电的奋斗目标,为陕西省“九五”战略目标实现2000年基本缓解供电矛盾,2002年全面解决供电矛盾的“2002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蒲电人,了不起!
太阳,终于从蒲电建设者们钢铁般肩头升起。
啊,青春和激情是这颗太阳的光芒。
啊,热面和冷泪是这颗太阳的色彩。
啊,辛酸苦辣是这颗太阳的内涵。
让我们以虔诚之心去啼听这太阳的交响吧!
A章:燃烧的渴望奔突运行。横亘的坎坷与荆棘,地火低沉徘徊。英雄襟前冷泪,
生命的况味万古般苍凉。
陕西缺电!西北地区严重缺电!!
为了加快西北电力工业的发展,缓解西北严重缺电的局面,根据中央及国务院指示,国家计委于1986年发文,同意用罗马尼亚偿还我国的无息贷款为陕西蒲城发电厂进口两台33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并列入国家“七五”计划项目。经过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罗方进行了多次会谈,1987年5月15日正式签订了合同,1988年8月18日两国政府换文批准生效。
一批优秀的热血儿女被迅速地从各电厂抽调出来汇集于蒲电建设工地,西北电管局慧眼独具,将这西北地区未来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建设管理的担子交给毕业于东北电力学院、在电力建设事业奋战30年的原韩城电厂副厂长刘长林来扛。
按照常规,建这样规模的一座发电厂,仅需三至五年的时间,可是,由于资金和设备的因素,蒲城发毛厂从1983年4月成立筹建处起,就一直陷入了漫长的马拉松式步步艰辛的怪圈,其个中辛酸苦辣的心灵况味,非亲身经历所能体会;其坎坎坷坷的遭遇,令任何文字表达都黯然失色。有一首流行歌曲里唱道:“你知不知道有一种感觉叫荒凉?”蒲电的建设者们,确实有过这种颤栗得近乎痉挛的心路历程。
根据中罗双方合同规定的工程总进度,蒲电一期工程1号机组应于合同生效后第49个月即1992年11月投入试运,2号机组应在相隔10个月即1993年9月投入试运。但由于罗马尼亚1989年国内政局突变,经济一蹶不振,致使合同形同一纸空文。
图纸资料是施工的依据,而中罗合同中计划召开的五次联络会,由于罗方的原因,没有一次能如期召开,均比合同规定推迟。第五次联络会,又因罗方种种因素,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两年。为此,蒲电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伤透了脑筋,吃尽了苦头——绝大多数重要设备的最终土建施工图交付推迟两年,基础施工无法进行,不得不相应推迟;尽管设备交付一拖再拖,然而不少设备图纸及绝大部分工艺安装图也未能在设备交付前交付现场,形成设备到了又因无图纸而无法施工的被动局面。直至工程进入安装高潮的1995年4月,中罗双方技术人员在工地共同确认清理,尚缺底图1093张,资料5册,另外有些施工设计还尚待罗方派人来现场设计,整个工程罗方至今没有一份完整的资料交付清册。
既就是姗姗交付的图纸,其设计差错漏项也屡见不鲜,不少图纸很难看清,为了应急,不得不重描底图复晒。文字资料错误百出,有的根本就无法看懂,无法外委翻译。交付的图纸频繁修改变更,有的竟修改达30次以上。在现场技术服务的罗方人员所作出的设计变更,更是多得难以统计。1992年5月召开的联络会上,我方已明确不再接受与土建有关的修改图纸,但1993年3月罗方又交付了汽机房同我方已按原设计施工过的有关结构图纸,令人啼笑皆非。设计问题处理不及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工期,空预器门架与斜撑相碰问题,中方早于1994年5月2日就专门提出,而罗方于11月9日才给出方案。
图纸资料不能按期交付,已让蒲电建设者头痛不已,而设备交付的一拖再拖,更加严重地制约着蒲电建设的工期。为使罗方按期交付设备,根据上级指示,1991年12月我方就派遣了驻罗催货小组,情况仍未见好转。西北电管局请求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先后两次派遣高级代表团赴罗催货,从1994年起,罗方供货方有改观。但罗方交货顺序不符合安装工期和安装顺序的要求,工地急需的设备及配件不能及时到位,安装工作无法衔接,导致施工时紧时松,甚至停工。锅护本体交付大大推迟,而暂时用不上的2号机组部分设备材料却大大提前。不仅如此,许多设备不一次交全,按安装工艺,锅炉省煤器、再热器需在地面分片组装成串,然后吊装,但这些设备不在一批交付;蒸发Ⅱ段管屏到了,安装焊条未到;汽轮发电机机组、台板未一次交付;除氧器到了无除氧头;管道与支吊架分次交;蓄电池到后无母线及安装金具……
在这种情况下,蒲电建设者们只得不断改变和调整施工计划,为了抢工期,安装公司在支吊架未到的情况下,采取临时吊挂的办法就位部分管道。为了进行锅炉及化学水处理系统试运,以保证厂房内发电机等设备冬季采暖,在蓄电池及控制系统图纸未到情况下,不得不于1994年9、10月份自行设计,采取临时措施,实现厂用系统局部临时带电。按合同规定,两台机组设备材料1993年4月到齐,但直到1995年9月下旬1号机组设备材料才到全,交货推迟达40多个月。
“屋漏偏遇连阴雨”,1993年4月13日,承运蒲电工程急需设备的德国“高萨”号货轮,在罗马尼亚康斯坦定港被一艘进港轮船撞裂了2号舱,致使1600吨设备被海水浸淹。这批本已拖期15个月的设备遇上海上事故,不但使工程再次严重拖期,而且使建设资金捉襟见肘的蒲电工程,蒙受了更加惨重的经济损失。
面对如此局面,建设者们的心却从未也没有冷却过,地火依然在奔突运行,燃烧爆发的欲望仍然那么强烈,建设者们的冷泪,硬是将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最后都淬励成一条条钢铁般的铮铮硬汉。
B章:困狮抖动鬃毛,汗血马踏奔而过,创造的激情鼓号般热烈,流血的霞光在蓝天上写满了悲壮。
由于蒲电长时间未能建成投产,不说社会上和群众不理解,口碑不佳,就连上级部门也常常遗忘了这个角落,有时开会竟忘了通知他们。再说,蒲电建设者们也心急如焚、坐卧不宁啊!很多人刚来蒲电工地时,还是一位满腔宏愿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而现在自己的孩子都长到10岁了,一期工程1号机组还未发电。有人写了这么一幅对联:“忆往昔风华正茂进蒲电,看今朝两鬓斑白未发电”,横额是几笔狂草:“急煞人也”,就真实地表达了蒲电建设者焦虑不安、不甘的心情。是啊,蒲电人曾失去得太多了,他们曾失去了太阳,他们决不能再失去月亮。尽管春红不属于他们,尽管夏绿不属于他们,但他们不放过任何一次拼搏的机会,以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最珍贵的黄金时段的赌资,也要赢来一个金色的秋天。
为了促使罗方交付设备,刘长林多次奔波于国内有关主管部门呼吁支持,他不但多次以西北电管局高级代表团成员之一随团赴罗催货,仅他个人就6次赴罗马尼亚,多层次地与罗方动力外贸公司谈判,与设备生产厂家协商,甚至到中国驻罗使馆找商务处商务参赞,通过关系与罗方政府直接接触。在进行这些交涉时,他既有礼有节,又咄咄逼人,把一个厂长所能使的和所想使的招儿都使尽了,终使罗方供货情况有所改观。
千企万盼的本应1992年到达蒲电工地的发电机定子、主变、启动变等大件设备,其中主变253吨,于1994年才姗姗来迟地抵达秋雨连绵,寒气袭人的天津港。
为了使建设工地急需的大件设备尽快运往工地,刘长林又急如星火般地奔波在港务局、铁路运输部门进行协调。他的忘我工作精神和诚心,使港务局决定克服从未承吊过如此重量大件的困难,迅速让货船靠港、起吊。铁路运输部门也为此开了承运如此超重、超宽大件设备的先河,联系国内最大车型D—35车辆装运大件,并通知铁路沿线部门,通力合作,确保大件安全运行。
1995年9月,当施工现场急需的电缆、四大管道及酸洗管道抵达天津港时,泊锚等待进港的船只有上百条。为了使装载蒲电设备的船只尽快靠港,刘长林长驱北京,直奔国家计委、经贸委、交通部请求帮助,只用了两天时间便将红头文件拿到手,又赶至天津港迅速组织多方力量,快卸、快装,改用34辆汽车昼夜兼程地赶往工地,为被耽搁得十分紧张的工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可是,罗方供给我们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设备啊,其缺陷之多令蒲电建设者们瞠目,是我们任何国产机组和以往进口机组所未曾见过的。随手沾来的例子便是部分梁、柱、斜撑尺寸不准,接头方向弄反,钻孔不全,螺孔错位率达40%。仅大板梁重新扩孔、钻孔达5000多个。而一根高2米,宽60厘米的箱形梁竟又长出33毫米,为了切割重焊,耗用焊条达60公斤。过热器出、入口联箱650多个接管座角焊缝工艺不当,造成裂纹。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管道的80个制造焊口,竟有52个焊口有裂纹。高压缸10级20块隔板中,有17块隔板的静叶有裂纹或补焊痕迹75胀……更不用说热工及电气仪表,不合格率更高。仅经西北电建一公司安装前检验,罗方供给的变压器不合格者占13%,指示表、记录表不合格率达33%,压力、液位、温度开关不合格率占10%,限位开关、阀位发送器损坏者达30%以上,调节阀执行器卡死、不能切换占1/3,控制柜中模块元件不合格者占80%。自动控制投用率一般都应是100%,而罗方的投用率仅占10%,其盘内、柜内接线错误更是屡见不鲜,仅罗方专家提出的设计在5天之内就曾频繁地变更了27份约300余页,修改接线1100余处。在安装调试前,蒲电一期工程1号机组建设就因罗方热控设备不合格而更换变送器113台,表计20块,压力和温度开关117台,力矩和限位开关2245个。怪不得一位领导来蒲电建设工地视察时,看到罗方不配套的设备供货和到位的设备又是这般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狼藉不堪时,曾不无感慨和揶揄地说:“这哪儿是什么发电设备,简直是一堆废铁!”
“就是一堆废铁,我们也要想方设法地让它能尽快地发出电啊!”蒲电建设者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抢工期、比奉献”的劳动竞赛,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损失,使1号机组早日投产发电。
终于,1996年3月23日凌晨3时28分,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实现了蒲电人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1996年7月2日16时14分,1号机组又通过了72小时试运。
使人喜中添忧的是,1号机组在试运过程中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为了使1号机组尽快投产发电,繁荣陕西经济及缓解西北电网严重缺电的局面,蒲电一期工程的建设者们,未下征鞍又齐心协力地打了一场消缺的人民战争。
模糊了,白天和黑夜的界限;模糊了,上班和下班的时间。你是谁?我是谁?他又是谁?这里没有领导职工之分,没有甲方乙方之别,各专业五、六百号人奋战在消缺现场。没人争多论少,积极比赛奉献,人人都好象憋着一股劲,恨不能将一天当作两天用。困得不行了,用凉水冰冰头;乏得受不了,跑到野外吸支烟。那些日子里,参加职称考试的干部把复习资料默默地锁进了抽屉里,生病的人悄悄地把病休条揣进了衣袋,确定了婚期的青年男女一次次推迟婚礼……食堂炊事员把可口的饭菜送到现场,工会干部也送来了茶水、饮料,就连幼儿园的阿姨们,也主动地加班把上夜班家中无人照管的孩子接到幼儿园,领到自己家里……
啊,那是谁,沉稳中透着矫健,冷静中深藏着热烈,骤然灰白的满头华发犹如激烈燃烧的烛焰,熬成胶锅一样的眼睛不时迸射出创造的激情,他就是厂长刘长林。他身先士卒,现场办公,昼夜坚守在消缺一线上,用他那日益嘶哑的嗓音,指挥着这五、六百号人的消缺战役。
啊,那又是谁,一双渴望的眼睛里写满了留恋,它不仅仅是留恋渐渐远去的人生,留恋悄悄逝去的夕阳,那是留恋对蒲电建设的一份情和爱啊!王新民,这位蒲电建设工地的副总指挥,虽已退休在家,别的单位曾以每月5000元高薪聘其“重出江湖”,但他最终却接受了蒲电工地每月500元薪水的返聘。他说:“我这把老骨头就交给蒲电建设了,干完了一期工程,我还要接着干二期工程呢!”其拳拳之心,昭然若揭。
啊,那还是谁呢?就要办理退休手续,离开这机声轰鸣的汽机房了,却有幸赶上了1号机组消缺。他心里清楚,励磁系统检修消缺一无技术说明书,二没调试说明书,只能根据现场图纸检查故障点,而励磁回路有上万个零件,一个板子上有20块集成电路,五、六十块板子,上万条回路,一下子要找出故障点,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固执地抗拗着领导和同志们劝他回家休息,在五天五夜的检修中,他不是翻阅资料,分析故障点,就是拿着仪器一个回路一个回路的测试。现场的青工们感动地说:“我们从郭维勇老专工身上,学到了一种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
现任蒲城电厂厂长的王亦奇,这位当时厂级班子中最年轻的副厂长,早在1号机组安装时期,就敏感地预见了日后消缺的重要性和难度。鉴于蒲电第一家使用罗马尼亚机组,国内没有完全对口的发电厂可供实习,为了解决职工上岗位前的培训,他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投资搞一台罗马尼亚33万千瓦机组的培训仿真机。在研制仿真机的日日夜夜里,他参与了盘面的设计及功能开发。为了让一部分生产运行人员尽快熟悉、掌握机组性能、他对仿真机研制采取半调试半培训的方式。根据以往经验,33万千瓦仿真机研制,调试时间起码需要一年,但王亦奇他们只用了9个月,且造价是国内同类型仿真机造价的十分之一。罗方专家惊讶地说:“这样好的培训装置,在我们国家还未见过。”经过培训的上岗人员在1号机组冲管操作中,尽管初次上岗,但启、停操作正确熟练,冲管十分顺利,节约油料1200多吨。
韩可义,蒲城发电厂的又一位副厂长,一年中仅让自己休息两三天,即使春节,他也要在工地度过,人称“拼命三郎”。施工中的大小事情,他必亲自过问;设备缺陷的处理,他非亲自看了才放心。在1号机组冲管中,他吃住在现场指挥部,即使感冒得非常厉害,也是到卫生所开了点药,又来到了工地,实在坚持不住,就斜靠在椅背上迷糊一会儿,却再三交待施工人员有什么事一定要喊醒他。
任展超,这位电校热能专业毕业的虎气腾腾的后生,好学肯钻,热爱锅炉专业达到痴迷的程度。为了研究锅炉掉焦灭火问题,他经过观察、分析,大胆地推翻了专家的数据,采取降低一次风速,改变风、煤比例,提高煤粉细度的措施,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塔式中间再热直流式锅炉每星期都得停一次,磨煤机最多一月曾跳闸50多次的掉焦灭火问题,同时,磨煤机还可随意进行检修、切换、备用。
杜社教,一位年轻有为的锅炉专业技术员,现为锅炉分厂副主任。他编写出的锅炉操作技术措施,使上岗的运行人员有据可依,顺利地完成了冲管、整套启运任务。并网期间,他白天夜晚都在现场,严把技术关,对一些威胁设备运行及人身安全的操作及时阻止。由于他及时地发现了锅炉本体膨胀存在的问题,避免了大的事故发生。
刘恩轩,汽机专业技术员,几年来,他翻阅了大量的罗方图纸资料,做了二十多本笔记。机组试运期初,厂用气母管压力的调节,锅炉专业认为汽机压力调节偏高,汽机专业认为压力偏低,一时争执不下,现场指挥所难以定论。刘恩轩走出单控室,爬上了汽机房,又爬上了锅炉钢架,对汽机和锅炉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冷静地分析了汽机、电气、锅炉的有关参数,并得到了现场指挥所的领导和专家认可,第二次冲管成功了,并节水800吨。
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蒲电一期工程建设者们,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消除缺陷6000多项,确保了1号机组于1996年9月3日正式投入试生产。
蒲城发电厂1号机组在为期半年的试生产期,以目前西北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33万千瓦的机组累计发电9.08亿千瓦时,创造了全国同类型基建达标机组试生产期间发电量最高纪录。
1号机组1997年3月3日正式移交生产。并于1997年实现安全生产纪录374天,至1997年12月27日,提前4天完成年度计划发电16亿千瓦时,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完成年度发电任务的奋斗目标。
C章:高昂的旋律激人振奋,急骤的《将军令》增添了乘胜追击的快感,钢铁般的肩头掮出了事业的太阳
当1号机组整套启动时,巨大的喜悦使蒲电建设者们激动得有些晕眩。经过几年马拉松般的建厂,繁忙的调试、消缺,紧张的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家早已感到心力交瘁,真想找个没人处躺下来,好好地睡上几天。
但是,按国家计划项目,薄城发电厂规划总装机容量246万千瓦,分三期建设:一期2×33万千瓦机组,每年可为西北电网供电36亿度;二期2×30万千瓦机组,每年可供电量72亿度;三期2×60万千瓦机组,每年可供电量将达144亿度。整个蒲城电厂建成后,将成为西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在这么宏大的工程面前,蒲电建设者们知道自己才仅仅迈出了第一步。所以,在稳定1号机组运行,达到稳发满发,创造更长的安全周期和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蒲电一期工程的建设者们又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2号机组的基建安装里程碑计划上。因为2号机组在1997年内投产发电是西北电力集团公司1997年计划的必保项目,是事关西北电力发展全面的大事,更是陕西“九五”战略目标、能否实现2000年基本缓解供电矛盾,2002年全部解决供电矛盾的“2002工程”规划最关键的一年。
客观条件决定了蒲电2号机组形成“长工期,短突击”的局面,为此,刘长林又匆匆组织设备催交,筹集资金,协调内外关系。1997年春节刚过,他带领有关人员赴罗催货。同年5月14日,利用罗马尼亚动力设备贸易公司总裁帕维斯库等一行人在蒲电一期工程参观的机会,刘长林巧妙与之周旋,催交设备,通过谈判,罗方承诺等15批B船设备6月底到达现场,部分第三国进口材料空运,与船运设备同期抵达。
经过蒲电一期工程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罗马尼亚供给的四大管道和最后一批设备于1997年9月、10月运抵现场。在安装、调试工期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全体建设者们在蒲电2号机组启动委员会的领导下,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坚持“高质、高效”的原则,严密组织,合理安排,争时间、抢速度,一步一个脚印的按期完成着里程碑计划,并按照基建达标的标准,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监督。终于在1997年12月15日至25日完成了化学清洗工作;于12月18日至19日完成了两阶段点火吹管任务;于1997年12月31日9时零8分一次并网成功,实现了年终并网发电的目标。由于认真总结了1号机组安装、调试中的经验、教训,2号机组的安装、调试效果大大好于1号机组。2号机组在短短的46天时间内,就完成了化学清洗、点火吹管、冲机定速和并网发电四大形象进度,且主要技术指标学清洗质量评为优良;点火过程顺利、燃烧良好、吹管结果符合要求;整套启动过程中各系统工作稳定、汽轮机定速3000PM以及发电机并网发电均为一次成功,这在西北地区3000MW机组建设史上尚属首次;从冲管到并网,只用了10天时间,其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也为全国火电建设史之罕见。
1998年2月12日至2月28日,2号机组整组启动2次,最高负荷338MW,基本实现了试运指挥部确定的带负荷调试阶段的目标。
按照罗马尼亚启规,机组并网后经过72小时试运阶段即可投入试生产。但蒲电一期工程建设者们及试运指挥部,根据罗马尼亚部分设备的可靠性较差,为保证移交试生产后基本不留尾工,运行稳定,性能可靠,使生产单位满意,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主动要求完成168小时试运后再移交试生产。
1998年4月27日,2号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阶段。在试运期间累计发电5049.54万千瓦时,平均负荷30万千瓦时,自动装置投入71套,投入率为70%;主要仪表投入率98%;保护装置投入率100%,交给了生产单位一个放心的工程。
至此,长达15年之久的马拉松式的蒲电一期工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令人难以忘怀的1997年啊,共和国庆祝了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又喜迎了香港的回归。蒲电建设史上也写满了荣耀和自豪,蒲电除了1号机组稳发满发,2号机组并网发电,还有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值得大书一笔,那就是这一年也是蒲电转换机制、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年,是蒲电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迈上新台阶的一年。为了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蒲城发电厂一、二期工程的两个投资方西北电力集团公司与陕西省电力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合资,于1997年9月3日共同组建成立了“陕西省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原蒲城发电厂厂长刘长林被公司董事会聘任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根据《公司法》及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工作,与西北电力集团公司签订了和即将签订委托生产管理协议、购销协议与调度协议,这三个协议将分别从生产、经营等方面规范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北电力集团公司的经济关系,为蒲电2号机组及即将开工的二期工程建设,建立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蒲电二期工程建设,早在1985年6月10日国家计委就以计燃(1985)932号文件批准了项目建议书。1996年国家计委先后又以计司交能函(1996)80号文《关于同意陕西蒲城电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函》和计交能(1998)315号文《国家计委关于陕西蒲城电厂二期工程可行性报告的批复》,国家计委同意蒲城电厂二期工程扩建规模为60万千瓦,安装两台国产3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静态投资为20.75亿元,动态总投资为26.3亿元。配套送出工程静态投资为6.35亿元,动态总投资为7.95亿元。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抓住机遇,在二期工程中充分发挥新机制的作用,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这种以招投标为手段,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实现合理工期、控制造价和达标投产为目标,以项目法人为主体的新型体制,使二期工程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良性的轨道,并充满了勃勃生机。二期工程国内设备和三大主材由有限责任公司委托西北电力集团公司物资总公司代理,国外设备、材料委托西北电力集团国际经贸公司代理,这些设备、材料的接收、催交、验收、入库保管和出库使用由各施工单位负责,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规定支付代办费。公司还根据企业长远发展及转换机制的实际,又先后出台了《二期工程建设管理总则》、《二期工程建设监理管理办法》、《二期工程地基处理施工监理管理办法》等34个规章制度,62种岗位职责,这些制度及职责,构筑了新机制的基础,对新机制的运作产生着积极的效果。现在,二期工程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征地、拆迁和施工场地“四通一平”(供电、供水、运输、通讯和场地平整)工作基本完成,地基处理正在热火朝天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之中。
1998年新伊始,陕西省计委以陕计项目(1998)057号文,将蒲电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别列入投产项目和争取新开工项目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一轮太阳,一轮新世纪的太阳,在建设者们钢铁般的肩头冉冉升起。
啊,阳光,灿烂的阳光,一片劳动者生命的交响。
通讯员:李锋 赵月霞 迟骋 记者:李建平
▲刘长林总经理(左一)陪同省长程安东到蒲电现场办公,解决生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