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毓轩
认识刘含金的人,都知道他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山东硬汉子。参加工作27年来,没人见他当众落泪。可是,清明节这一天,他眼眶湿润了,并不时掏出手绢抹着那从心里流出来的滴滴泪珠。
4月5日,清明节,似乎应验了唐代大诗人杜牧所说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千古名句。这天,在铁二十局三处西康项目部会议室里,三处党委书记王景柱望着窗外起伏连绵的高山,深情地说:“今天,咱们给部队时期逝去的战友们扫墓去吧”。一句话,引得周围人的一致赞同。中午饭刚吃过,王书记、副处长兼项目长刘含金带领相关的16名同志带着黄纸、白酒和铁锹来到了位于旬阳县城东北约两公里处的一座山陵前,凭吊过去曾经为祖国铁路事业做出贡献的烈士们。
虽然细雨霏霏,天空阴霾,可山丘间的迎春花、油菜花、桃花竞相开放,好似由衷地在迎接着这一群缅怀者。他们每人神情庄重,低着头默默地沿着泥泞地羊肠小道缓缓上行,不到10分钟,就到了一座修葺一新的陵碑前。这是今年元月份,旬阳县民政局为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1974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四八(即三处的前处,1984年元月兵改工并归铁道部)、八四零三九部队设立的墓碑重新进行了整修,在其后的山岗上,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每位长眠在此的烈士墓。1970年3月,铁道兵数十万官兵奉命进驻陕南,会同陕西省万余名民兵、学兵一起,参加了襄渝铁路的修建任务。襄渝铁路沿线山高谷深,急流多滩,地质复杂。困难考验着英雄,英雄面前无险阻,他们顶寒冒暑,日以继夜,凿山劈岭,越谷跨沟,在改天换地的宏伟战斗中,涌现出无数个英雄模范。在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中,李德海等52名同志先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站在肃穆的墓碑前,端着酒杯,凝视着漆黑发亮的墓碑,刘含金流泪了,眼睛红红的。是啊,此刻,他肯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他或许想到了1971年自己刚参加铁道兵,与战友们一起在襄渝线共渡艰难的日子,或许他又想到了那些曾经生龙活虎,奋勇争先的面孔,或许他更多的想到了今天。做为三处西康线的项目长,属全线头号难点工程的堰岭隧道出口及控制工期的吕河隧道进口,等待着他和职工们一道去征服。堰岭隧道出口需单口掘进1940m,出碴困难,通风不畅,石质多变,吕河隧道更是变幻莫测,破碎不堪,渗水量大,断层频繁,全长267公里的西康铁路共有五项难点工程,他就干了两项,严峻的考验使他伤神费思,寝食不安,先烈们以自己的身躯换来了今日运输繁忙的襄渝铁路,做为当年幸存者,经过二十多年风风雨雨的磨炼,今日又重回昔日战场,且西康线距襄渝线最近处只有30m,烈士们在时刻看着自己,自己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和气魄指挥这场战斗的胜利呢?是怯懦、是拼搏、是叹气、是高歌、是失败、是胜利……总之,关键在自己。只有不退缩、不畏惧、迎难而上,才能使逝去的战友们含笑九泉,才能对得起上级领导和职工对自己的信任,才能对得起脱贫若渴的沿线父老乡亲。忆往昔,看今朝,他能不动情吗?
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血不流泪。但刘含金面对烈士们流的泪,不单是一种决心,一种意志,更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此时此刻,泪水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