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这场职工拒领工资的风波已过月余,然而,它所产生的冲击波却久久激荡在西安西站装卸车间及其所属的货物出库交付班职工干部的心里。
风波乍起
象农民兄弟遇到好收成时一样,每逢开支日,职工领工资时都是乐滋滋地。可4月20日西站装卸车间发放工资这天,货物出库交付班的42名职工却无人去领。这次,他们要领的工资人均比上个月高出百余元,薪水高了,缘何不领?咋的,是嫌钱多了烧手?!
不领,他们有他们的理由:
“人减了近半,工作量大增,可干得多拿得却不多,这咋叫‘减员增效’?钱,咱不领!”职工当月工资是以考核上月任务完成情况为依据而定的。三月份工资少,那是二月份铁路运输为淡季,任务未完成,扣了工资。可三月来,职工大量下岗分流,货物到量比二月份剧增,从个人的工作量看,三月份一个人干的比二月份两个人干的量还大;从工资单上看,“咱连过去一个半人的工资也拿不到啊!”
“以前车间实行每百元收入返还80元,让我们工资分配;如今却是每百元收入只返还50元让咱分配,这岂不是车间头们害‘红眼’,从上头砍刀截流么?”
实行工效挂钩的全浮动工资,“咱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可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和国家给咱的各种补贴都一风吹,看看兄弟站段、车间,人家‘旱涝保收’心里稳,咱却是提心吊胆!”
“是啊,到站货物的多少,咱装卸工左右不了,眼下是铁路运输旺季,作业量大,往后呀,货源少了,就更拿不上钱了!”
不愿领工资职工的这些言语,显示出他们思想上对目前分配方式的迷茫和意见。
交底算帐
事发这天的下午,装卸车间领导迅即到班组找职工谈话,召开小型的职工座谈会、班组长和党员骨干会,采取各种形式,和职工统一认识。
先掂一掂工作量。这个班原有80名职工,分8个小组,每组9至10人,且配一台叉车,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使零担货物到达量近几年逐渐下降。于是,这里便产生人浮于事,聚堆闲聊和职工出工不出力的窝工现象。今年初,车间减员近一半后,分6个小组,配6台叉车。讨论中,车间帮他们核算个人的作业量:活儿量不满,又有叉车奔突运送,若将小组的7人再减两名,工作量也不会满负荷。这样一掂量,大伙感到:过去松散惯了,现今才算干了,这决非一个人干俩人的活啊!
算一算成本支出。前年,装卸车间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企业公司化改制,站对车间断了“奶”,象过去大炮击麻雀似的不计成本地运作行不通了。如今,仅收入一半用来分配,可另一半留在车间的,却补不齐叉车的折旧、维修和电瓶、油纱的开支、外班队补贴没了指望,只好大家背亏。
议一议“增效”途径,大家议出:压缩成本管理费用,依赖科技进步提高工效,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劳力的最佳组合等多项增效途径。大伙诉起过去“一人的活仨人干,仨人的饭五个人吃”的冗员现象所造成的支出加大,职工积极性挫伤的危害,进而明确:减员是增效的一种手段、前题,通过减员把成本费用降下来,并强化优胜劣汰的用工机制,使效率提高,方可实现增效目的,所以“减员增效”决不只是多拿钱,叫个人腰包鼓圆!
领导的交底算帐,使大伙儿心底豁亮。心亮了,大家也看出自身存在的不适应市场竞争的服务不到位,野蛮装卸行为和脸难看、话难听、办事磨的懈怠货主的现象与问题;也看出这样做会加大货主费用、气走货主、流失货源的危害;并主动联系自己怕“货源下降后,拿不上工资”的思想顾虑,认识到:市场营销不能头头焦虑,咱们消停;货源多寡,咱装卸工责无旁贷。
这事儿没有沸沸扬扬,也未形成轩然大波,劳动者与管理者及时地坐下来算算帐,摆摆理,双方的理解加深了,心里的疙瘩解除了。
理明气顺
两天后,这里职工纷纷领回工资。但围绕着“他们为何拒领工资”的问题,劳动者与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思。
这些职工认为自己直观、狭隘地看自己劳动所得,把减员增效误为个人多拿钱,忽略了铁路这架“联动机”的整体效应,形成个人工资增长的高期望心理与企业低效益现实之间的反差。另外,职工也承认受“大锅饭”、“铁饭碗”观念的支配对遽然而来的取消全民企业等级工资制,建立动态的工效挂钩工资制的不适;也对竞争上岗,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劳动用工制度不理解,使自我加压的机制难以尽快形成。有的人还反思自己,误以为只要劳动,就应一视同仁地参加个人分配,而忽视了劳动质量的差异和劳动是否创效益的衡量尺度,放弃了人人模拟市场扣成本,个个开源又节流的职责。
至于车间头头们的压力就更大了。
改革使西站货场变迁,国际集装箱场地占去货场半壁江山,集装化、集装箱运输份额逐年增大;巨型龙门吊、威力无比的正面吊车举“手”投“足”,使几吨、几十吨的箱货乖乖升空落地;装卸机械的使用作业率达95%以上。社会上各种运输方式与铁路较劲竞争,使铁路货运量在市场占有的份额上逐渐缩小。于是,背着亏损和冗员包袱的装卸车间领导一方面解放思想,寻找出路,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企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减员消肿、剥离分流,使近八百名职工留下四百余名;实行全员全工资浮动……。也许是“改革的列车”疾驰,使本来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较脆弱的装卸工,在改革涉及个人利益的弯道处,离心力使他们稍示倾斜分心,也许是原本文化素质就低,知识老化和技能单一的装卸工,直对优胜劣汰竞争压力,感到别站离岗岌岌可危,下海闯荡,茫茫无措,进而心绪浮躁,冷思不够,举止不当。总之,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还是实实在在发生了。这是车间领导始料不到的事。事后,他们在沉思:对车间经营亏了多少,那个班队人员富余多少都稍稍核测,心便了然。可为啥对这件突发的事予想不到呢?“哦一”,他们恍然大悟:“同这些人与物的有形包袱相比起来,更沉重的包袱,是思想观念上的‘包袱’,陈旧观念是一种潜在的意识。的确,解放思想同旧观念决裂,是一场看不见的战线上的攻坚战啊!”他们联系职工干部中长期存在的只管装卸,不管客货咋多来;只管干不管算,“吃的大锅饭,打的糊涂仗”;有困难靠上找“长”,就是不去找市场这些习惯成自然的作法。又摆了“走进铁路门,端上铁饭碗”、“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铁路咋能亏欠,人员咋会裁减”的说法,使他们认识到陈旧观念的劣根性。
深深的思考,使西安西站装卸车间的干部职工们清醒自觉地意识到,改革的深入发展,必定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 (许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