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末,在哈尔滨人才交流中心,一位来自黑龙江黑河市的求职女性吴军,喊出了一个求职高价:年薪80万元。这条消息一时占据了众多媒体的重要版面。实际上,虎年伊始,就曾出现比这要高出许多的身价。天津一位记者黎家明在年初致函全国百余家拍卖公司,委托拍卖他的大型广告创意,底价231万元。
随后不久,宁波市一位姓杨的先生在浙江、上海等地的报纸上自掏腰包刊登“自我推销”广告,标明自己的身价为“年薪51万元”。3月21日,另一则高身价的求职广告刊登在湖北日报社主办的《楚天都市报》的报眼位置,刊登广告的是一位国内某大报驻武汉记者站的周先生,他喊出了自己的身价:年薪151万元。
《楚天都市报》登出周先生的求职广告后才三天,已有60多名企业负责人先后与周先生联系并探求合作的可能性,并有两家企业明确表示,他们可以给出比151万元更高一些的待遇。
武汉的企业界人士认为,如果周先生确有才能,待遇再高也是应该的,因为他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和丰厚的利润,而这样的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然而,也有一些企业负责人对求职人才喊出的高价表示难以认同。
对此,国家人事部人才所的曾敏先生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工资分配模式已经被打破,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的新的工薪机制正在形成。目前,北京已经出现了营业部业务经理年薪27万元的。上海的营业部业务经理年薪也高达18万元,而外商代表处中国雇员的年薪则已达29万元。对于更高级、对市场营销策略更有眼光的人才来说,提出高年薪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