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方言误读

2023年10月07日

田长山

冷娃

“双十二事变”发生后,据说于右任先生感叹过一句话,说杨先生真是个“冷娃”!这口气既非批评也非赞赏,在关中人听来,是一句感情很复杂的话。有一种前辈

对后辈做事莽撞的微词,但也有一种对子弟的理解;有一种对敢于把天捅个窟窿的胆量和勇气的认同,也有对陕西人的品性所体会的命运感。我在这里把有些人写的“楞”改成“冷”字,可能更符合这个词的原意。楞,有憨直、不灵醒、笨拙的涵意,对“冷不防”、对出人意外、对不动声色等等意思,就缺乏概括。所以,我以为用“冷娃”更形象、内涵更丰富些。我的朋友、已故作家邹志安先生,就写过名为“陕西冷娃”的小说。这种冷,我以为常常是理性过于强大,认死理,缺乏变通的冷。譬如,蒲城人王鼎先生,当年就向道光皇帝保荐过林则徐,希望他能重用这位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道光不听他的,林则徐照贬不误,官至兵部尚书的他,就以死来谏道光,留下的是传颂一时的名言“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先开,穆(彰阿)不可用,林(则徐)不可弃也”。以死相争,也见出人心性的硬直,理性的强大。再上溯到明末,泾阳人王鼎先生,名垂一时,天启间是和徐光启先生齐名的人。他们围绕在意大利教士利马窦的周围,最早接受西方的天文历算和声光电化。但是,在他晚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成立大顺朝的时候,请他出山,据说,他以为污了他的清名,结果比伯夷叔齐兄弟还厉害,绝食七天而死。王先生也是一位认死理的人,心性和理性一样强大。这两位之冷,可能与陕西水土及士风有关。还可再上溯到先秦,六国就有人说,秦人头枕兵器,身穿盔甲,好与人拼性命。但注意,也不是街头小子,一言不和,则与人拳脚相向,而是“怯于私斗,勇于公仇”。再上溯到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就唱的是秦人合穿衣服,同仇敌忾的士气与情绪。为什么冷,冷到何种程度,有什么文化渊源?都很耐人寻味。

入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学书上是这样说的。其实孟子早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即通过眼睛来看取心灵。但是关中人同时以为,眼睛本身也是能感受的。譬如,日眼,行为不端对眼睛是一种污损;楦眼,行为不美,让眼睛感到胀满,也就是说事情本身可能有一点出格;扎眼,事情办得过于显山露水,招摇过市,给人的眼睛不舒服,所以肯定是心理上就不舒服;刺眼的意思与上意同,不过就更显直接了。这些细微的感受差别,其实也都是生活经验的活化,是用视觉感受来比喻心理的感受,而且直接就通向心理评价。入眼这个词,也是表达眼睛的感受的,但是其内涵就丰富得多。首先表示了接受,接纳,表示了在众多的可选择的事物里,对象已经进入了可供选择的视野,表明心理上某种程度的认可,至少也可以说有某种程度的好感。入眼这个词比起顺眼这个词,更多地接近了观赏者的心理,或者也可以说“入”比“顺”得到的认可更多。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方面,是内质向外的表现,另一方面,则是由上向里的看取的通道和途径。孟子的“看人最好看眼睛”的方法,也是蒹顾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我决不是说我的乡亲比孟子和文学家都高明,我只是说他们在强调的眼睛的感受上,表现出很强烈的敏锐的感觉,这感觉不但是生理上的,而且是心理上的更是评价上的,也表现出很强的智慧性。这个词当然也可以给人更多的启发:形象和感受在人是第一性的,而理性和理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强调第一性,就是文学,强调第二性就是理论,就是哲学。当代文明有时的情形是过于强调了人的理性,即人的形而上思维的能力,殊不知把人的最鲜活的感受、情绪的来源切断,有时就没有活力,理论真正成了灰色的了。

上篇:说嘴
下篇:栈道随想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6/19980616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6/16/25046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