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华
雨过天晴,携妻女去栈道春游,群山巍峨,怪石嶙峋,刀斧神功,深切领受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拾级而下、栈道遗迹尽收眼底,不少地段是悬岩峭壁,工匠在岩壁上凿孔,架设横木,上铺木板,钳钉加固,千年栈道残迹清晰可见,当时劳动工具简陋,工程艰巨,浩繁,可以想象。石门位于褒斜道南端,火烧水激终于凿通,全长近16米、高3米多、宽4米多,在古代有如此警世佳作,令人叹为观止,肃然起敬。
石门的建成,使人们不再攀缘于艰难曲折的迂回小道,大大便利了人和车马的来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穹窿高阁,有车辚辚”,正是褒斜道上盛况的写照。
石门不仅用于交通运输,而且在内壁及南北五公里的山岩上留下了名人学士和文人骚客的笔迹。公元219年,曹操率大军行至褒谷口,但见褒河流水天上来,撞石飞溅滚雪花,挥笔题词“衮雪”二字,刻于河中巨石上。汉魏到明清就有石刻100多种,叫“褒斜道石门摩岩石刻”、其中13种人称《石门十三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国之瑰宝”,也是了解褒斜道兴衰的珍贵历史文献。其中有部分有价值的石刻被削凿迁至汉中博物馆,供人们鉴赏和研究。
面对栈道,遥想当年: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诸葛亮六伐中原。金戈铁马,刀枪剑戟,人喊马叫,浩浩荡荡,旌旗叩击低垂的乌云,血染古栈道的厮杀战场早已成为过去的历史,唯有千年栈道万古长存。已修复地段栈道,依山傍水阁梁飞架,索道凉亭,蔚为壮观,游人频频回首,留连忘返。
近几十年来,随着通往汉中、四川公路和铁路的建成,沟通南北的任务再也不需要靠褒斜古道了。但它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却是永远值得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