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明
保尔·柯察金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他为革命身残志坚地顽强斗争,成为广大读者热爱与学习的英雄榜样。他的人物原型就是作家自己。作家中年双目失明,当其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时,想起了曾经阅读过的英国女作家伏契妮的《牛氓》一书,其中的主人公亚瑟(外号牛氓)是个屡遭不幸致残而顽强斗争的意大利的革命志士。作家从而学有榜样地生活了下来,而且还在病床上用顽强的毅力写出了长篇小说。
吴运铎是我党的兵工干部。他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土法上马制造枪炮,多处负伤成了残疾人。当他为自己的身体感到悲观时,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从而在保尔身上吸取了精神力量,继续为党的兵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作了传记文学《把一切献给党》。
张海迪是当代的一个女知识青年。她不幸患上了高位截瘫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当她处于极度精神苦恼中欲想自杀时,无意中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把一切献给党》两书,从保尔和吴运铎身上吸取了精神营养,顽强乐观地生活了下来,并且根据自身经历、写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
以上三个人的经历是如此惊人地相似:都是身残志坚地、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并且都以自身的经历写出了另一本书。这充分说明了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可以立竿见影的。
作家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文学作品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先进的作家总是要在其笔下塑造出先进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形象、起到一种榜样与示范作用,从而让广大读者,特别是善于模仿的青少年,起到一种学有榜样的作用。这种从读书中受到正面教育的例子,在古今中外都是数不胜数的。
时至新时期,在文学多元化的思潮下,有一种非英雄化的倾向。有的人嘲笑英雄,鄙视英雄,好像塑造了英雄人物反倒成了落后的事情了。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在极左时期,一味鼓吹写英雄而否定作家写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当然不好,但是矫枉不能太过正。如果我们的文坛缺乏英雄形象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因为生活中就充满了真实动人的英雄人物。(如孔繁森、张鸣岐、徐洪刚、李素丽、徐虎、李润五、李国安等等)我们为什么要视而不见地绕着弯子走呢?题材可以多样化,旋律必须突出。就是从文学史来看,古今中外的作家也大都致力于写作和塑造英雄人物的。因此,我们还是要欢迎广大作家在新时期内写出更多更好的新的时代英雄的艺术形象,让广大的读者从中获取精神力量;让人的心灵受到净化与升华,就如同保尔、吴运铎、张海迪一样,岂不美哉,岂不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