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咸阳市劳模大会上,农民私营企业家、咸阳路桥工程公司总经理朱建平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都啧啧称赞这位黄土地里走出的汉子“穷不失志,富不变色”,在市场竞争中“创造了奇迹”。
是啊,眼前这位憨厚敦实的中年人的确有几分传奇色彩。12年前,他用借来的2000元起步,继而办起了一个农民“土方队”,通过滚动发展迅速崛起。到现在,他创办的路桥工程公司已拥有大型施工机械设备50余台,固定资产1500万元。几年来,这个公司的足迹遍及十余省市,先后在济青公路、京九铁路、兰新复线等数十处国家重点工程施工,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成为渭城区乃至咸阳市的明星私营企业。去年,公司产值达1820万元,创利税320万元。
“抓住机遇创大业。”这是朱建平成功的秘诀。1985年10月,省玻璃厂在咸阳东郊的石桥动工兴建的消息传来,渭城区北杜乡南朱刘村青年农民朱建平坐不住了,他立即贷款2000元买了辆旧拖拉机,给厂家包拉土方,一年下来,挣到4000元。他靠这点家当于次年办起的“渭城土方队”,相继承揽了铁二十局、铁一局、国棉一厂、彩虹厂等企业的部分土方活。用每年赚来的四五万元滚动发展,到土方队更名为“三强机械化总公司”时,企业固定资产达300万元。从1990年以来,省内外一条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工程相继上马,朱建平不愿放过再次降临的机遇,首先筹资90余万元买机器招人才,在济青高速公路上显示了这支“农家铁军”的实力,当年完成产值150万元。1994年前后,公司在西宝高速公路累计投入200万元扩大再生产。1996年在宝泉路工地又一次加大硬软件投入,使企业迈上新的台阶。朱建平能吃苦,善经营,带领公司员工在京、津、鲁、新等省市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公司被誉为“秦地铁军”。
现年45岁的朱建平出身于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回乡后养过猪羊,做过木工,养过蜜蜂,贩过小鸡,卖过瓜果,还进山贩过枣,在窑场背过砖。近年来办公司致富后,他仍不嗜烟酒,不好吃穿,保持着勤劳节俭的本色。但去年当他看到家乡的南朱刘小学校舍简陋,影响学生上学时,毅然取消了公司进口挖掘设备的计划,拿出30万元,为本村兴建一座816平方米的高标准小学,现已投入使用。据渭城区政府有关同志介绍,朱建平还义务供养本村两个失学儿童上学,并拿出10多万元帮助渭城区40户群众脱贫致富。近年来在山东、上海、兰州、咸阳等地施工中,朱建平带领公司的员工还无偿地为地方修路、平地,仅此一项累计投入不下九十万元。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朱建平的回答是:“财富不能永久,唯德行可以传世。”
本报记者杨明洲通讯员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