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28日,晨,咸阳渭水岸边,绿的麦苗,黄的油菜花,象织绵般沐浴在春光里。突然,鞭炮齐鸣,锣鼓喧大,宁静的画面掀起涟漪:咸阳市委、市政府为全市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安居工程——中华路小区隆重举行开工仪式。10时半,市委书记谈俊琪亲自挥锹奠基,顿时,机器轰鸣。
这是咸阳新一届领导班子加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开工的第五个小区。
为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咸阳市政府于1993年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安居工程建设,5年陆续开建安居一、二、三村及滨河新村,建筑面积12.22万平方米/1854套。
咸阳一开始并没有被列入国家安居工程试点城市,靠房改资金自行循环建解困房,以显著的业绩争到了“计划”,并且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艰苦奋战跃上“榜”
咸阳市政府安居工程统建办公室(以下简称安统办)是全市安居工程的具体实施部门。由于不是安居工程试点城市,安统办成立初期,没有资金,没有办公场所,没有交通工具,更没有安居工程模式,凭着真诚为市民办事的心,艰苦奋斗,大胆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摸清城区居民的住房底子,安统办的同志骑上自行车,顶烈日,冒风雨,用两个月时间,跑遍了全市城区、街道办事处,重点对教育、卫生、纺织、电子等行业系统职工住房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弄清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近3万户,取得了全市住房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3万户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揪着安统办同志们的心,施工队一进工地,他们既是办事员,又是监督员,没有礼拜天,没有节假日,风餐露宿,没白没夜地干。
1996年6月,建筑面积30700平方米,462套的封闭式安居一村建成。这个历时两年零八个月的咸阳第一个安居小区,除配套设施齐全外,小区内还采取花园式设计,种植了雪松、大叶黄杨、百日红、月季花,花园四周安置了石桌石凳,供居民娱乐休闲,深受广大住户青睐,很快销售一空。7月,国务院房改工作检查组到咸阳检查工作,看后惊喜地赞扬说、“你们在没有列入国家安居工程试点城市的情况下,干出如此成绩,在全国带有示范性。”这年8月,咸阳市被列入国家安居工程试点城市。
从严把关保质量
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疲软状态,建好的商品楼一栋栋地空着。据有关资料,截至去年全国积压商品房面积达6600万平方米,我省空置面积为58.71万平方米。然而,咸阳的安居小区住宅楼却供不应求。小区居民们的话语,道出了个中奥秘:安居小区的房子质量好,配套设施齐,管理服务好,价格合理。
住房质量的好坏,是住户关心的头等大事,也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威望。因此,从破土动工之日起,安统办就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聘用了4名工程师,两名助理工程师,具体负责组织工程的实施,确定质量高信誉好的开发公司,通过招标选择安居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坚持按建设程序办事,施工前首先由施工、设计单位对图纸进行会审,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坚持现场质量监督制度。凡现场有人施工,安统办就有人跟班监督。工程科每周一召开碰头会,及时解决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同时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供销科对工程原材料负责检验和监督。施工中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使小区住宅楼的合格率达100%。
房子建起来,必须让百姓买得起。为此,安统办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保证了销售价每平方米低于咸阳市场价200元左右。
为了使住户住得安全,舒心,在安居一村交付使用的同时,安统办便对其实行物业化管理,设立了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门卫、水工、电工、管道工、锅炉工、车库保管及治安室,制定了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小区的居民们深有感触地说:“住小区的房,既安全又方便,哪坏了,打个电话,管理人员就上门来了。”因而,尽管有的安居小区地理位置不是太好,但人们还是愿意购买。
特事特办一路“绿”
安居工程牵扯面广,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撑,更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这方面,安统办的同志们由衷地感到,市委、市政府给了他们莫大的支持。
为切实把这项造福于民的事情办好,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挂帅,体改、计划、建设、物价、财政、土地、税务、审计、银行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安居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决策和协调重大事项,并对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出台了免征土地出让金、城市配套费等20多项优惠政策。
特别是1997年新一届市领导班子上任以来,以关心干部、职工的住房为己任,把安居工程当作建设经济强市的重头戏唱,重申并增加了安居工程优惠政策,今年又把安居工程列入为市民办十件好事的头等大事。市长高存德对省上和市上的安居工程工作会议,每次必到,并亲自到上级部门跑安居工程贷款指标。他和副市长董军多次深入工地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安居工程是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好事,实事,一定要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为突出安居工程在建设咸阳经济强市中的重要地位,市委、市政府去年专门为“国家安居工程滨河新村”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今年4月28日,又为中华路住宅小区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市委书记谈俊琪、副市长董军及市级有关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有力地加大了建设咸阳经济强市的力度。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各有关部门在安居工程的建设上一路“绿灯”,“特事特办”,“随到随审随办”,把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到了实处。
咸阳的安居工程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崛起。咸阳的市民们明显看到,安居工程建设由东到西全面铺开。尤其是4月份开工的中华路小区,更让咸阳市民兴奋:它是咸阳目前最大的安居工程,占地200余亩,总投资1.9亿元,建楼38栋,1550户。市委、市政府结合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本着安全、舒适、优美和超前的宗旨,在小区规划中设有集中供热、幼儿园、学校、地下停车场、文化娱乐场,绿地面积达30%以上,中心绿地上设有喷水池、廊、亭、雕塑,建成后将成为咸阳安居小区的娇娇者。
实事实办暖民心
安居工程是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安统办全体同志时刻不忘通过自己的工作,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他们重点照顾住房困难的单位集体购房和住房特困户的个人购房,对在动工前一次交清购房款的住户给予5%的优惠。地矿局陕西区调队职工长年从事野外工作,由于经济效益欠佳,无力建房,职工住房特别困难;省粮油机械厂长期以来职工住房矛盾突出。安统办一次性为这两个单位以8%和9%的优惠价出售了三幢共163套住宅,解决了许多困难户的问题。他们感激地给安统办送了“解困有功,造福于民”的牌匾。在咸阳火车站扩建工程中,有10户搬迁户栖身于马路边的简易房内,安统办按照市政府决定,以32.8%的优惠率对其出售了解困房。伤残荣誉军人韩喜,行动不便,生活比较困难,安统办以5%的优惠出售给他一套一楼居室,还破例在小区中心划出一块空地,帮助其办起了服务亭,他感激地说:“不但多年来盼望的房子解决了,而且服务亭每月的净收入在300多元,生活宽裕多了。安统办使我获得了新生。”小区居民李喜梅的儿子伤残不能行走,轮椅出入楼门困难,安统办得知后,将北窗改为后门,并在其房后盖起存放轮椅的车棚。安统办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盼,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广大住房困难户无不感动地说:“我们遇上了好政府”。
咸阳的安居工程自1996年列入试点市以来,陆续开工4个点,总建筑面积27.75万平方米,可解决3302户。目前已有954户住房困难户住上了满意的新居。就在截稿之日,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500户的安居三村二期工程(第5个点)又已敲定,占地250余亩的第6个点也初步确定。至此,咸阳的安居工程从东到西,从北向南,完全形成了崛起之势。
几年来,建好的安居小区,不仅收回资金,为安居工程提供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同时,大面积的安居工程建设,带动了建筑业、建材业、装饰业的发展,成为咸阳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居工程的地方配套资金主要来源于房改资金,咸阳市用于安居工程建设的房改资金达4350万元,建好的住房使群众得到了实惠,改变了人们“靠单位建房,靠政府分房”的观念,增强了参与房改的积极性,加快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截至目前,咸阳市建立公积金的单位410个,覆盖率达80%以上,全市归集额达1.03亿元,较1993年增长10倍。
刚刚结束的我省第九届党代会,提出把我省建成中国西部经济强省。据了解,1997年,咸阳新一届班子就提出了将咸阳建成陕西的经济强市。这无不显示出咸阳新一届班子高瞻远瞩、把握时代脉搏的领导素质。可以预见,在咸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崛起的咸阳安居工程,必将结出灿烂辉煌的硕果。 (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