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名基本上是4种规格:单姓单名如孟轲;单姓双名如董仲舒;双姓单名如诸葛亮;双姓双名如宇文化及。
《三国演义》中众多的人名,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清一色的单名。单姓双名极为罕见。至于张飞称张翼德,吕布称吕奉先,鲁肃叫鲁子敬,等等,都是用了号或字。就姓名而言,仍是单姓单名。从诸葛亮身上可以找到几个单姓双名的人物:第一个是从司马徽读书的牧童所说的:“庞德公字山民,长俺师父十岁,”显然德公是双名,如果“公”字是加上去的尊称,牧童不会如此称呼。再说庞德则另有其人,也是曹魏名将,是关羽水淹七军时为关羽所斩的。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确是单姓双名,无可怀疑。司马徽对刘备所说的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三个人都是单姓双名,现在有了怀疑。因为司马徽接着说“与徐元直四个为密友。”而徐元直即徐庶,元直是其字也。那末,州平、广元、公威也很可能都是他们的字,而非本名。还有关羽兵败麦城之前,到达公安地界时,探以先报:“公安傅士仁已降东吴了”。后来催粮人又报:“公安傅士仁往南郡,杀了使命,招糜芳都降东吴去。”这傅士仁算是有官阶的唯一的单姓双名人物。此外,汉献帝身边的朝官也有一两个单姓双名的。有人举出孙权之妹的刘备夫人孙尚香,恐怕不能算。因为孙尚香是京剧《龙凤呈祥》所取的姓名,就《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而言,孙夫人并未用尚香二字为名。
郑逸梅先生于四五十年前出版过《三国闲话》,用较多篇幅谈了三国人名,但他也未谈到这个单姓双名问题。
历史上某个时期某一部分人崇尚单名的情况,并不是没有,但像三国时期这样广泛、持久的单名现象,却是绝无仅有的。读《汉书·王莽传》,才知道此期单名之盛,是由于王莽的托古改制。据《王莽传》云,王莽执掌政权后,想到中国已经平治,只是四方外族还没有什么变化,于是便派遣使者携带金银财宝赠送给匈奴单于。单于出于感激之情,向汉朝报告说:“听说中国讥诮二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知,以效法中国的制度。”由此可见当时已崇尚单名。后来匈奴单于造反,王莽平息后就把他的名称改叫降奴单于,且恢复原名。王莽对皇室宗族也是这样,他的长孙王宗与其舅合谋,有觊觎祖父大业的企图。事情败露之后,王宗自杀,王莽在对王宗宣布处理结果时说到:“王宗本来名叫王会宗,因为制度规定要取消双名,现在恢复原名王会宗。”
从以上二例可以看出,双名改单名,显示朝廷的恩宠;而恢复双名,则又表示了一种惩罚。由于皇家官府对单双名态度分明,扬褒时单,抑贬时则双,因此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莽政权垮台后,虽然再也没有哪一个朝廷明令禁止双名,但由此却造成了后汉及三国时期长达300年之久的单名之盛,即便是这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也仍然是单名多于双名。 (齐天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