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准
西欧自古流行一句话:“没有钱便没有瑞士人”。这本来指的是瑞士在国外的雇佣兵。现在瑞士雇佣兵早已属历史陈迹,可是这句话却延续了下来,具有了新的含义,无非是说瑞士人多财善贾,锱铢必争。
关于瑞士人对金钱的态度,有不少笑话。一个英国妇女曾在瑞士做计件的翻译工作,一天她对一个英国同乡说,有个瑞士老板少给了她应得的翻译费。恰巧这同乡认识那位大老板,便替她去问。谁知那瑞士先生也很生气,反问道:“她为我翻译了9647个字,为什么要收我10000个字的钱?”英国人解释说,翻译工作一般都按大致接近的整数以千字计价。瑞士人仍认为不能接受,说他不能为没有做的工作付出报酬。后来英国人还发现,那位瑞士老板不但逐字数过翻译的字数,而且还把其中的人名、地名都扣除了不予计价。理由是在西方文字之间人名地名拼写方法一样,不用翻译。后来几经交涉,说人名地名有时并不完全一样,他才同意遇到人名地名一律以半个字计价!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家瑞士电影公司的董事长邀请一位外国作家到咖啡馆谈一笔生意,要把作家的一部小说拍成电影。瑞士老板要了两杯咖啡,一边喝一边谈。最后,瑞士主人付了自己那杯咖啡钱,却叫外国人自己为另一杯解囊。他们淡的业务价值数十万法郎,而一杯咖啡不过两个法郎。那位瑞士先生的哲学是:付给作家几十万是两厢情愿的公平交易,但白让他喝一杯两法郎的咖啡则是毫无道理的。
若说瑞士人对人吝啬,未免冤枉,因为他们对自己可能更加严格。有位瑞士富翁是个胸襟开阔、洒脱随便、待人大方的人,但他有些做法却并不符合这样的描写。譬如,为了买一件雨衣,他要跑一二十家商店,试了又试,比了又比,有的商店还去了两次,最后才选中一件。他住在朋友家作客,自己不时跑进没有人的房间,替主人把电灯关掉。他的理论是: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家里点缀得灯火辉煌、灿烂夺目,那是合理的豪华,但是在没有人的屋子里还点着灯则是浪费。同样,能够少花钱买一件好雨衣,而去多花钱或买一件不太好的,也是毫无道理的浪费。
这位瑞士先生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他是一位百万富翁,还为山区的故乡修建了一条爬山缆车道。一次有个朋友在苏黎世一家餐馆遇到他,他正在吃一种冷拼小吃,说这道小吃味道很美,叫后进来的朋友尝一尝。朋友一尝果然不错,便分了一半。谈话间,他说他又为故乡建造一座博物馆,还为它购置了几幅世界名画。他先付了帐走了,等朋友看到自己的帐单时,上面多了半份小吃的钱。
西方有人笑瑞士人吝啬,就是瑞士人自己也说自己的同胞“出手不高”。但是,知道了瑞士建国的过程就会认识到:作为国家,瑞士的今天就是从无到有、埋头建设的结果;作为个人,瑞士人总有危机感,必须克勤克俭,才能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生活。金钱本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什么要随手扔掉或拱手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