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的焊工之中,刘长汉看起来普普通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然而这些年来他相继取得了13项技术革新成果,有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企业创造效益达536万元。
日前,笔者采访了这位刚获得省首届“十大”杰出工人称号的刘长汉,只见他正在车间里紧张忙碌地补焊镕铸钛锭用的铜坩埚。作为主操作手的他,钻进长4米多,口径仅0.5米的坩埚里,助手在外面用大号焊枪局部加温,他在里面补焊。加温后的坩埚像只火炉,烤灼得人皮肤火烧火燎的,坩埚内残酸蒸发产生的黄烟更令人窒息,我在外面都感到有点受不了,可想而知已经五十多岁的他在里面受的是什么“罪”。
约两小时后,刘长汉终于钻出了坩埚,此时的他已是汗流浃背,满面通红。擦了擦汗,他满不在乎地告诉笔者,补焊坩埚这活他已经干了十年了,苦和累已经习惯了。自从1987年3月他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攻克铜坩埚焊接方面的难关,取得补焊成功之后,他已经补焊坩埚约200只次了。
他指着坩埚说:“进口一只坩埚要花4万美元哩,这东西最娇气,铸锭时稍不注意就会被电弧打个坑或打个洞,以前只能报废了,现在通过补焊可以让它起死回生。以前厂里每年至少要进口8只坩埚,现在把报废的坩埚补焊后投入生产,厂里再没进口一只坩埚。补焊的坩埚技术指标完全达到质量要求,从来没出现过安全事故。”
除了补焊和矫正坩埚以外,刘长汉还有几手“绝活”,解决了生产难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采用“销子定位六点、三点固”的焊法,复活了日本进口的120KW电子轰击炉下托锭滚珠丝杠,为进口设备滚珠丝杠断裂故障的修复闯出了一条新路;改造、焊接成功3吨和6吨真空自耗电弧炉电极杆,为厂里节支30多万元;改制出新型的中断铸键冒口的割枪,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近百倍;自行设计制造了海绵钛筛料机、洗锭机、完善了生产工艺,提高了铸锭质量……
如今,已是全国劳模、省劳模、全国技术改进合理化建议活动积极分子、省十大杰出工人的刘长汉,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更没有凭自己的手艺搞“第二职业”捞钱,他一如既往地在生产一线上摸爬滚打。他说,现在正在搞一个新的技术革新项目,搞成后又可为厂里节支数十万元。 (郭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