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康”住宅?我们不妨先从我国住宅的发展来看一下其中的变化规律。
五六十年代要求:当时的目标是解决一个“有与无的问题”,即解决人民有无安身之处,有无一个安定的居室的问题。70年代市民关心的住房是:面积大小、与工作地点的距离。80年代的需求:①一套房子内有几个房间能解决“分辈分代”居住。②楼层要合适,朝向要好。③每户独门并有独用的厨房和厕所间。④外门要加装安全防盗门。90年代的要求:①起居室和餐厅要有专用空间。②卫生间要求不仅有厕所,还要有浴缸和热水器。③洗衣机、冰箱、立体声音响在房间里有独立位置。④木地板、地毯、地砖、天然石板、壁纸、涂料已不仅作为装修的需要,也视为改善居住条件的标准。⑤房间要做到“四明”(明厅、明卧、明卫、明厨),通风条件要好。⑥周围环境成为住宅地点选择的主要因素。2000年前后的要求:①有汽车停放位置。②统一的安全保卫监视系统。③住户安有“空气过滤,噪声过滤,光线过滤”的调节设备。④卧室进出与起居室要能隔离,卧室和厨房应保持较远的距离,宽敞的起居室附加适当的活动室。⑤有桑拿或浴池的更高标准的卫生间,卫生间最好有两个。⑥更方便的电视、电话、电脑智能系统。⑦成套的厨房、洗衣、干衣设备。⑧房间配套要有主人房、书房、健身房和客人房。⑨更多的储存空间。(摘自《科学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