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琪
提及“希望工程”大家已耳熟能详。据《中国妇女报》3月9日一版头条报道,1989年10月30日,一项崭新的事业随着一个崭新的词组在神州大地诞生,这就是“希望工程”。这项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实施的工程,至今已累计接受捐款12.57亿元人民币,使184.7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5256所乡村小学告别了危旧房舍,建起了希望小学;1万所乡村小学各获赠一套各500册优秀图书组成的“希望书库”……
对于与“希望工程”齐名的其它3项工程,知道和知道得更多的人就不多了。报纸同样作了介绍。1994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孙起孟倡导发起“温暖工程”,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介绍和指导,为下岗人员创造和优化就业条件。“温暖工程”启动至今,已辐射全国16个省市,得到了教育界、企业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参预,3年来,职教社各级组织已兴办100多个职业教育和指导机构,用义务或减免学费的办法,培训城乡富余劳动力15万余人,帮助3万余名下岗人员重新就业。几乎与“温暖工程”启动同时,在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议上,10位民营企业家联名倡议:“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去”。他们呼吁广大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到“老、少、边、穷”地方去,培训人才,兴办项目,开发资源,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做出贡献。“光彩事业”实施3年来,得到大批民营企业家的响应与参与,共启动项目2700多个,投入资金50多亿元,培训人员超过25万人,帮助5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温饱。1995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把目光投向了她们——贫困母亲,以治穷、治愚、治病为宗旨的“幸福工程”拉开了序幕。另一个母亲的名字也从此与贫困母亲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她就是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王光美。她说:救助了贫困母亲,就是救助了孩子,就是救助了整个家庭。截至1997年底,幸福工程已在全国23个省、市、区的贫困地区投入人民币3000多万元,建立了68个项目点,受助母亲达2.3万人(户)。
中国不只有个“希望工程”,“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口号似应再加人一些诸如“再穷不能穷母亲”之类的内容。以“希望工程”开始,中国的慈善事业已蓬勃发展起来,以四大工程为代表的慈善事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方式。“幸福工程”改变单纯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
“希望”、“温暖”、“光彩”、“幸福”,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让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加入扶贫帮困、济难救危的行列中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