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东鲁
幽默,是人的思想、学识、智慧、灵感的外现,是生活的艺术,是交际的艺术。在一些特殊场合,一个人巧用幽默,能神奇地化解尴尬变被动为主动,显示智者的风度,升华自身的形象。此种幽默我们称之为解嘲式幽默。
若要细分,解嘲式幽默有以下五类:
反击式解嘲: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到周总理处采访,看见一支美国派克钢笔,讥讽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用美国钢笔呢?”周总理淡淡一笑说:“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战利品嘛,他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它!”周总理轻松的回答,给了问话人有力的一击,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
否定式解嘲:大画家鱼本期出任西班牙驻英国大使,英国廷臣问:“尊贵的大使阁下,您业余经常绘画自娱吗?”这话如果答得不妙,不是流于平庸,就会有失身份。而鱼本期到底不凡。他开口便答:“不!绘画是我的专业,业余我才当太使玩儿。”何其潇洒,何其艺术!这样的答复,把窘境推给对方,把尊严留给自己,神奇地化险为夷。
主动式解嘲:在我党历史上,李立三曾因“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930年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李立三到苏联学习,15年后回延安,经毛泽东同意,到中央党校礼堂作报告。他一开始便自我反省:“我在1930年犯了一个‘立三错误’,给党造成了很大损失,使好多好同志、好战友壮烈牺牲,我对不起他们。”他接着说:“我的眼睛曾经害过大病到莫斯科医治了15年。回到延安,还没有经过毛主席检查、纠正。我要从头学习,补上延安整风这一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为革命贡献力量。”这一番检讨式的开场白,为他这种具有特殊背景的人作报告拉开了恰如其分的序幕。
自嘲式解嘲:美国著名黑人律师约翰·马克在发表《要解放黑人奴隶》时,听众大部分是白人,且普遍对黑人怀有敌意。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开场白”,讲道:“女士们,先生们,我到这里来,与其说是发表讲话,倒不如说是给这场合增添点‘颜色’。”听众大笑,对立情绪倾刻被笑声驱散。
自愉式解嘲: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时任华北局某处书记的李立三即被戴上“三反分子”、“老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受到批斗。他的妻子李莎也一同陪斗。一次受批斗回来,陪斗的妻子李莎情绪很不好。李立三见了,便风趣地说:“还不高兴呢!你竟能和华北局书记在一个台上开会了,提拔得真快呀!”幽默的话语把个李莎逗乐了。自己在台上受批斗,还说是书记在台上开会,好一个“乐天派”。自愉式解嘲虽说有点阿Q,但于自己心理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