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明
“农转非”为当代的新名词,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简称。“非转农”则相反。
前些年“农转非”成了一些人求之不得趋之若骛的事情:农村人千方百计地要跳“农”门、走进城。姑娘以嫁个城市人为终身荣耀。有的人还不惜用高价买个城市户口。究其原因,不外是城市人吃商品粮,孩子易于上学和就业。可是曾几何时,近年来传媒不断披露:“农转非”不吃香了。城市国有粮店的粮食无人买了。为此相反,竟有大批职工下岗后去农村承包荒山鱼塘,大有放弃城市户口,永远当个新农民的势头。更有甚者:苏南和广东等地城市姑娘纷纷下嫁工业化了的农村,要想“非转农”还要走后门出大钱哩!
这是为什么?因为当前的城市户口也无多大优越性:农民照样进城打工、开店、买房久居。为此同时,他们在农村还有一份责任田,可谓是农工双保险。而一些城市人呢:由于铁饭碗的相继砸烂,再加企业经营不善,裁人下岗,若一时再就不了业,就只有靠社会救济,落入贫民阶层了。
由“农转非”到“非转农”这是大好事、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城乡差别。过去,向往“非转农”是因为农村生活苦。农民的手脚被捆在了“学大寨”的绳索上:天天有出不完的工、开不完的会、养个鸡鸭也被说成了资本主义,连赶个集也要请假,进城走个亲戚也要凭介绍信,想多呆几天还不行。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忙务农、农闲搞付业或打工,有能耐的人还将妻儿一起带进城市开店办厂,可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句新谚语说如今的农民是:“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挣钱”。这是多么地得意与自在呀?当今多少西装革履、手拿大哥大,进出大酒店的阔老板,究其身份还是个离土不离乡的、地道的农二哥呢!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食的问题解决了,乡下人与城里人区别就不大了,而且乡下人的住房宽敞,空气新鲜,吃的是自种的粮和菜,这都是挤在火柴盒式的狭窄的楼房里,听任空气污染的城里人所无法比拟的。再放眼看世界,发达国家里,农村人更胜城里人。他们照样有彩电、冰箱、空调器、小汽车,再加上熙熙闹市所无法比拟的乡居的优点,所以要想当个农民,还很不容易哩。我赞美“非转农”,转的越多越好,越说明城乡差别更加缩小。诚如此、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生活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