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傲雪
肃立在路旁的苍柏提醒我:太史公祠快到了。这个信息驱走阴霾天气带来的沉闷心绪,我以虔诚的神情走过芝秀桥,来到了题有“汉太史司马祠”的牌坊前。
穿过牌楼,眼前有段“韩奕坡”,硕大的石条上车痕斑斑,足见它承受的历史负荷的沉重。
沿“韩奕坡”铺垫的故事向上走300多米,往右一折,是书写“高山仰止”的木牌坊。木牌坊,两旁皆是悬崖绝壁。我纳闷,一般的祠墓都有秀山丽水点缀,而太史公的祠墓为何要挑选如此险恶的环境?是后人认为太史公德才超凡,它的祠墓也一定要不同凡响?还是太史公一生历尽坎坷,前来拜谒他的人必须要在这险象环生的道路中才能体味出那个时代做人的艰辛?我正思忖着这个问题,不知不觉间就越过了书有“史笔昭世”四个大字的山门,来到题有“河山之阳”四字的砖彻牌坊。
踏过99级石台阶,来到了祠门。99这个数字寓意极高,用这种办法来表达对司马迁的敬仰与崇敬可谓用心良苦。司马迁与其他人一起主持制订《太初历》,新历一改《颛顼历》的弊端,在运算上精密准确,与日月相合;同时又将过去的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使历书与农时季节相适应。这个历法至今仍然沿用,其科学成就之巨大不言而喻。此外,司马迁伏案疾书16个年头,用磅礴之笔,完成了一百三十篇、有近53万字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历史著作的新体裁,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而司马迁被人们尊为史圣、文豪,并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除了这些无以伦比的成就外,在司马迁身上,更为高尚和伟大的是他的气节。他不愿明哲保身,对李陵事敢于仗义直言,因触怒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而招下大祸后,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他隐忍苟活、自请将死刑改为宫刑,在遭此奇耻大辱之后,仍心无旁顾、发愤著书。所以,司马迁不仅为中国的史学和文学树起了一座光辉灿烂的丰碑,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坚毅不屈的气节和大智大勇的品德更是光照千秋、震古烁今。
太史祠的建筑风格与众不同,它既象祠庙,又象书院,这与太史公的身份极为相称。迎面古柏参天、苍郁挺拔,象征着司马迁的精神与风范。寝殿是宋代建筑,身高3米的司马迁彩塑像安放在这里,端庄和善、栩栩如生。祠堂四周嵌镶着60多通碑石,内容多为历代文人名士凭吊司马迁的诗文。其中,西晋永嘉年间的《司马庙全图》和明万历年间的《汉太史公世系碑》等尤为珍贵,也格外引人注目。
祠堂之后就是司马迁的“八卦墓”,该墓高2.5米,直径5米,青砖包裹,已有近1700年历史。站在这里放眼远眺,东有黄河川流不息,西有嵬山巍峨峥嵘,司马迁静静地躺在山川之中。墓冢上有棵分着5个枝桠的高大古柏,形若龙蟠、气势不凡,大家称它为“五子登科树”。太史公置个人荣辱安危不顾,对司马迁来说,这么称呼他墓上的古柏显得后人倒是太俗气也太浅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