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感动”之余的思考

2023年10月07日

袁方

东北某地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赵秀芳,自己仅上过三年学,却立誓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读书。还好,儿子争气,终于考上了大学,可母亲却为学费犯了愁。孩子的父亲早早过世了,赵秀芳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在土里刨食,但却刨不出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为了孩子的前途,赵秀芳决定放下尊严去向父老乡亲乞求援助。于是,她早出晚归,走一家跪一家,磕头、流泪、哀求:“我家率斌考上了大学,他从小没了爹,请大家帮一把,给一点学费吧!”最后,这位母亲终于用自己的尊严为儿子换来了学费,将儿子送进了大学的校门。

这位身为农妇的母亲下跪为子筹学费的事情,被某新闻周刊评为1997年“十大感动”之首。母爱的力量就是如此的惊天动地,这位母亲是伟大的,这件事情也的确让我们感动。可是,善良的人们在感动之余应该思考的是,使这位母亲放弃自己尊严、低下她那尊贵的头,只有1300元钱!客观地说,1300元,的确不是一个大数目,仅相当于一个“著名歌星”在舞台上扭着屁股唱一首歌所获报酬的若干分之一,还不够某个拥有公款消费权利的人在什么地方“消费”一夜、或者吃一顿上不了档次的“便饭”。可就是这样一笔钱,让一位母亲一筹莫展。而且,象这样为一笔数目并不大的钱而一筹莫展的,在中国农村,绝不仅仅赵秀芳一家!

改革初期,国家首先把广大的农村作为突破口,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很快使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但是,这种变化仅仅是相对于以往的衣食不继而言的,并不象有些记者或者作家所写的钱多得没地儿放了、恨不能见人就发几张的地步。应该承认,相对于中国社会的其他阶层,中国农民的大部分依然处于一种节衣缩食方可以维持生计供养子女上学的状态。这种状况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恐怕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也就是说,在“农民的负担”没有减轻也没有加重的前提下,赵秀芳为了孩子能继续学业,还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尊严,向别人弯下腰、低下头。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了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一绝大多数的人的变化,才是中国实质性的变化。如果赵秀芳们继续为了孩子的上学而磕头、下跪,再怎样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全国人民“大步流星奔小康”的今天,提起这个沉重的话题,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但赵秀芳这位母亲的举动,在使我们感动之余又在提醒着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中国依然贫穷的现实!

上篇:一封特殊的感谢信
下篇:人面Ⅹ心孔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8/11/25289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