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经济改革深入又到了新的一站,搞活国有企业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攻坚战。打好这一攻坚战离不开资金这一推动力,资金问题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那么,企业融资环境到底怎么样呢?
总量继续适度从紧
今年,据中央有关部门发表的情况表明,经济增长率仍将与1997年相符,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要实现这一增长目标,离不开一定量的资金做保证。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曾介绍说,为了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中央银行将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因此,确定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在去年底基础上增长16%—18%,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现金投放增长15%。为实现上述货币供应量计划,初步安排国家银行贷款指导性计划增加9000亿元,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增加1500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00亿元,加上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发行,全年全社会信用总量预计增加16800亿元。应当说信用总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量是适应的,金融机构的贷款可以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当然,在适度从紧的货币信贷方针下,货币信贷供应在结构上有松有紧,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工业项目、对泡沫经济、对不适应市场效益差的企业从紧,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基础设施和与农业有关的企业、高科技产业等,适度倾斜,以有利于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金日益市场化
1998年,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将全面启动,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步伐将加快。为配合改革深入进行,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元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多少,不再受规模限制,而是由商业银行有多少资金来源和企业有无符合信贷原则的贷款需求两方面因素决定,即银行资金日益市场化。
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重新审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审慎地选择客户。有市场、效益好、守信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企业、贸工农产供销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誉等级为3A的中小型企业等等,将成为各银行青睐的对象。资金市场化配置后,往往不是客户找银行,而是银行上门向客户推销贷款。在融资环境大转变之后,以往长期形成的遇到资金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做法已成为昨日黄花。
可以预测,今年绩优企业的贷款环境会相对宽松,而负债率高,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将不得不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直接融资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市场发育日臻完善健全,可供企业选择的直接融资工具如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投资基金、股票等品种繁多,过去长期形成的企业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单一间接融资方式格局已被打破,企业到金融市场去融资已成为现实。
从实践看,直接融资占居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企业通过境内股票发行上市共筹集资金1325亿元,是历年筹资最多的一年,至此,上市公司已达745家,其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23.4%。另外,自1987年3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以来,止1997年末,全国共发行企业债券近2000亿元,其中仅“八五”期间通过企业债券形式筹资达800亿元。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学会如何到资本市场去融资,已成为企业适应市场、走上市场的一种自主生存能力。
另外,年末岁初,国务院宣布从今年元月1日起,对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对进一步引进外资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企业家中的有识之士已将眼光向外,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刘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