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满怀喜悦地被招工进厂,有了一份让同龄人羡慕的职业,我也曾从内心里感到幸运和自豪,准备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当工人,我勤奋踏实;管后勤,我精打细算,受到过领导和同志们的称赞。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三年后,工厂一纸公告宣布我下岗。这一切也许来得太快了,当时年仅23岁的我,一时没了主见。整日里,我一个大小伙子无所事事,四处游荡……
最初一段时间,我什么也不想去做,迷迷糊糊地等待单位另外安排工作,祈盼着“救世主”的降临。但改革的形势教育了我:县办国有小企业没有前途。把个人的前途命运放到这样的祈盼和等待上,是不会有希望的。我开始醒悟,人生的路就要靠自己去走。
年轻的我开始了自己苦苦的谋生之路。六年里,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长途贩卖过蔬菜、玉米棒,当过卖石榴的小贩,摆过地摊,替别人当过保安……一次,我听说有两名下岗职工已经开始在山区承包土地,栽植果树,这条信息深深地触动了我,也一下子开阔了我的思路。在迷惘中摸索的我,终于看到了一线创业的曙光:他们能行,为什么有知识、有体力、年轻的我就不行?到农村去,在山区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当临潼区土桥乡有了对外承包山地的意向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要去承包荒山,到农村发展,父母、亲戚都不理解。我认为,承包荒山荒地,初期虽然投入较大,但效益是长远的、巨大的。我立志开发土地资源的执著态度打动了家人的心。父母亲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亲戚朋友们也纷纷解囊相助,使我有了第一笔珍贵的创业资金。
1996年下半年,经过多次论证,我和土桥乡土桥村张岭组签定了承包荒山200亩、50年不变的合同。当时,那块山地多年撂荒,杂草丛生。我和几个下岗的朋友组织当地群众40多人,吃在地里,歇在地里,用了1个月的时间才把荒山开完。从没有干过农活的我,手上打上了血泡,脚上磨出了水泡。望着浸透着血汗的平整过的200多亩层层山地,我暗暗发誓,在这块土地上,我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树坑挖好之后,又组织人采购树苗,拉树苗的途中,下起了大雨,我被雨淋了个透,病倒了好几天。但高烧还没有退下,我就急着下地栽树,别人谁也劝不住。我心里太急了,这是多好的地墒呀!硬是带病冒雨栽了8000株石榴树苗、2000株杜仲树苗、500株柿子树苗。由于抓住天时,树根扎得很好,树苗成活率很高。那时,我在兴奋的同时,也清醒地感到,我已经被土地牢牢地拴住,艰难的创业真正开始了。
我从小在城里长大,对农事一窍不通。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首先必须闯过知识关,技术关。我订阅了十几种报刊和杂志,除了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外,就是为了掌握众多的信息。白天,我在果园里忙碌;晚上,就在果园子的小屋里看书。遇到不懂的地方,一个人蹲在地头,对着树、看着书琢磨,或者跑上几十里山路,向人请教。附近的科技人员,有经验的农民大爷、大叔都成了我的老师。过了一段时间,就有人主动到果园来为我帮忙、出主意。一年过去了,我对果树的施肥、修剪、防虫等技术已掌握得得心应手了。创业的路崎岖而艰难。山上,最缺的是水,连吃的水也是雨水,哪有水来浇果树、种庄稼?97年春,我借了几千块钱,种了70亩薄膜洋芋。种的时候,天下了点雨,顺利地种上了。可直到收获,再也没有一星雨,结果赔了两万多元。一同上山的几个伙伴,忍受不了山上生活的单调寂寞,纷纷下了山。看着成堆的核桃般大的洋芋头,读着朋友辞别时留下的揪心的书信,我心里难受极了,真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
挫折和困难像磨刀石。在与天斗、与地斗、与困难斗的过程中,我变得更加坚强了。失败的教训使我明白,水是制约果园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我牙关一咬,决心引水上山。这不仅能满足果园的需要,也是为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我筹集了4万多元,买了水泵、水管,建成蓄水池、泵房,修好400米长的上水管道,将山沟的泉水抽上山顶,解决了果园用水和村里2个村民小组的吃水问题。
到现在为止,我已向果园投资近20万元。虽说果园到后年才能见效,但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随着果园建设不断发展,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缺钱,社会各方面又给了我大力的支持,我对发展山区农业的决心更大了。今天,自己虽然只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为下岗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我在果园科学地进行作物套种,多种经营。同时,准备再办一个特种养殖场,饲养肉犬供应西安市场,多条腿走路,互为补充。我想告诉广大下岗职工:不要总把眼光放在城市,其实农村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片的荒山、荒地正等待着有眼光的人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