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屏
朋友的性格是激进的,敢爱敢恨,待人热情真诚,坚毅而自信,虽是女子,却有男儿豪气。只是在那个年月,正值青春花季,便告别父母、亲人,到一个偏远县城的偏远山区去插队。那里不通车,来回要走几十里山路。虽是女子,却穿三十九码鞋,她的大脚大概就是那时候走大的。她常常讲当知青时所受的苦难,讲到动情处,举起铁板似的大脚让人看满脚的死茧、声泪俱下。每当这时,我的眼睛也湿湿的。
她有一个远亲的姨住在一个小镇,离她插队的地方不是很远,有一次,不谙世事的她走了几十里山路到姨家去玩。那个年代,家家都很穷,姨家有两个孩子比她小,那时好像在上小学,家里显得比别人家更困难。她姨是个很善良的农村妇女,全家人吃的是包谷糊糊蒸土豆,姨特地为她做了一碗面条,她那时十六七岁,面对白白的手工擀面自然是馋得端上碗就吃。可姨夫是个没有文化的粗鲁汉子,不满溢于言表,回家一看自己的孩子都没吃上白米细面,却给一个城里来的远亲的女儿吃白白的面条,立即就掀翻了桌子,我朋友的尴尬和难堪是可以想象的。那是个冬天,那时天已黑了,外面正在下雪,朋友冒着猛烈的寒风和漫天飞雪,往回走去。好在半道上路遇离她插队不远的邻村老伯进城卖炭返回的牛拉车,才将她上车送至知青点。她发誓再也不会回到那个地方。
可二十年后,她说她又想念那个地方了。如今,她已是四十而不惑,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坎坷后,说她能够理解那位当年龄她自尊心严重受损的姨夫。为人父母,也许他正为自己无力使妻儿生活过得好一点而难过而恼火,而家里的那一点细粮却让外人吃了,而不是他最疼爱的儿子或女儿吃了,她平静地述说着。这就更显得我姨那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的纯朴善良。她望着窗外停顿片刻,若有所思地说:“在那个年代,要是我处在姨的位置,我肯定做不到像姨那样。所以我原谅了我的姨夫。”
今年某一天,她正在上班,忽然厂门卫室打来电话到车间,说有亲戚来访。赶到厂门口,只见一辆桑塔纳车旁,站着一对年轻的男女和一个孩子,那男的她不认识,那女的有些面熟,这时就见那穿着讲究入时的年轻女子急急走上前来,兴奋地叫她“表姐”,这时她下意识地感觉到这就是她姨家的那位小姑娘,她的小表妹。不知怎么了,她眼泪扑扑往下掉,走上前去拥抱了表妹。一时间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万语千言尽然不知说什么好。
原来表妹是带着丈夫和孩子为还父亲遗愿而来。表妹夫妇靠了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开了布庄,已经发了。这些年日子过好了,父母和我们也没有什么不遂心的,可父亲没福气,去年患了食道癌逝世了,临终前,他拉着我的手,让我一定找到你,向你赔不是,请你原谅。表妹眼含泪水动情地说:“父亲临终还在喃喃自责。”即便铁石心肠,面对此情此景,也该冰消雪融,更何况是至情至信女子,我朋友泪流满面打断表妹的述说:“你别说了,其实,我早已经原谅了姨夫。”
表妹的造访使她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回忆了那段上山下乡的日子,她觉得既苦涩又甜蜜。在最年轻的时候,她和他们那一代人经受了那么多艰苦的磨练。曾经沧海,在他们这一生中,还有什么样的困难和曲折能拦挡他们呢?!
我终于能够读懂朋友脸上那分挚著坚毅和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