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由延安市商业百货大楼我调到了建材公司工作。刚调进去,工资福利都不错。谁知好景不长,由于吃大锅饭,到1989年,公司就负债累累发不出工资了。我这个自认为捧上铁饭碗的工人被单位放长假了。这长假一放就是一年多,公司丝毫没有让我回去上班的迹象。一家人靠丈夫几十元工资,吃饭都成了问题。迫于生计,1991年我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又东拼西凑,筹措了一万元,在市区租赁一个长1.2米、宽仅0.8米的柜台,经营皮鞋生意。这样干了一年,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我已略知经商的一些门道,但考虑到经营皮鞋的人太多了,无利可图,我打定主意另谋出路。
1992年10月我在亲戚的帮助下,和弟弟买了一辆面包车,在杭州到宁波这一段路上跑旅客运输。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4月的一次事故使我经营运输的梦想化为泡影。等事故处理完毕,医药费、丧葬费、赔偿费、汽车修理费总共加起来将所赚的钱全贴进去还欠四万元。车也被扣押了。
在南方闯荡了几年,慢慢还清了债务。钱虽然一分也没有挣下,但毕竟锻炼了我的能力和胆魄,也使我增加了很多社会人生的经验,提高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1994年初,我又回到延安,准备在延安大干一番。
1994年6月,延安林业局对外承包下属企业“延安木制品加工厂”。我认为机遇来了,因为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家庭消费越来越高,在这个行业肯定会大有作为的。于是,我毅然将这个厂承包了过来。
这是一个有二十年历史的老厂,机器老掉了牙,厂房都成了危房,要想重整旗鼓,没有十万元是开不了工的,可这时我已身无分文。于是我到志丹县林场批发木材拉回延安销售,从中赢利。3个月下来,挣了点钱,我立即到西安购回了一台电锯,一台电刨,雇了两名工人,正式开始了名副其实的木器加工。我给我的工厂取名“美乐”,希望它给我及全家人带来美好的生活。我既当厂长,又当推销、采购,还当厨师给工人买菜做饭。
第一批产品生产出来了,但要卖出去变成钱远不是原来想像的那么简单。延安街上大大小小的木器店不下一百个,竞争太激烈了。我因为对木器加工一窍不通,产品质量、款式都缺乏竞争能力。勉强把产品卖出去了,但三万元的货款人家只付给一万元,跑了不下几十次,磨破了嘴皮子,直到现在还欠我一万多元没给。
1994年延安流行压缩板喷漆制成的家具,我也模仿着生产了一批,在市中心租了几间房销售,心想这下可以赚上一笔,好还清购买原料的欠债。但市场是无情的,由于我盲目跟从,加上质量不过关,家具投放市场根本无人问津。这么一折腾,我就又赔了4万多元。这下可热闹了,连年也过不成了,要账逼债的络绎不绝。一个女债主坐到我家连骂带哭,解下裤带就要上吊,谁也拦不住;还有个女债主,威胁要从我家楼顶往下跳,吓得我心惊肉跳;最凶的是一个债主开了一辆汽车,带着八个精壮后生,要强行拉走我的设备机器。这是我经商以来最艰难的时候。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一下病倒了,卧床不起,爸爸妈妈只好含着眼泪东拼西凑替我还清一部分欠债。
养病期间,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我的产品之所以卖不出去,一是因为质量不过关,二是因为设备落后,三是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认识到这些,我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很快又站了起来。这次我没有盲目地进行生产,而是只身一人到广州、北京等地进行了近三个月的考察,认真调查了解外面市场行情和消费走向,详细参观考察了一些大厂设备、生产、管理以及产品的质量、款式,我虚心请教,眼界大开,见识大增,信心更足了。
1995年4月,我从西安带了两名工人,回到延安生产了第一批美观、新颖的办公用品。我在延安各个单位推销,他们看我能生产出这么高档的产品,都赞不绝口。人民银行新盖一座“金融宾馆”,行领导在会上已经决定了到西安购置桌椅、沙发、床等办公招待用品,看了我的产品样品后非常惊奇,便大笔一挥同我签订了十七万元的供货合同,并预付了50%订金。我高兴极了,决心一炮打响,打出我的名气。首先我拿着这笔钱到西安添置了现代化的机器,又增加了数名技术工人。我带领工人连轴转,没日没夜地干,用一个月时间保质保量地按期交了货。这一下子我的牌子创出去了,延安全行业都对我刮目相看。我趁热打铁,不断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因为我的产品质量过硬,售后服务周到,价格能满足各层次的消费需要,在延安有很多单位都有我厂生产的办公用品。像长庆采油一厂和我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我的工厂越办越大,工人越来越多,生产也越来越红火。我终于走出失败的阴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