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义
近一个时期来,尽管商家厂家优惠酬宾、打折出售的广告铺天盖地,但却失去了往日的诱惑力,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似乎有减无增。笔者所在的宝鸡市某大商场上月有一天营业额竟不足千元,再看前不久《人民日报》二版“经济随笔”专栏刊出的“消费也是支援”(相对于存款而言),的短文,足见消费市场疲软非一地一市。
然而据观察,在商品价位愈低、银行存款利息一降再降的情况下,老百姓不但购物的积极性不高,似乎对自己的“钱袋”越捂越紧,宁肯将钱存人银行,也不拿出来买东西消费。其实,既非他们不需要高档耐用消费品,也不是观念落后有钱不花甘愿当“苦行僧”,而是靠做工为生的广大工薪层有他们的想法、打算或者说是难处。
民以食为天。生活是人们的第一需求,特别是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愈加明显。下岗职工因收入少或无固定收入,除了为维持生计而购买吃穿之类生活必需品外,其它方面的消费无疑要控制到最低点。在岗职工即便是眼下处在效益尚好企业的职工,似乎也有了危机感和后顾之忧,也不想或确切地说就是也不敢“今日有酒今日醉”,而是变得“吝啬”起来。这是因为,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市场疲软,使得在岗职工也忧心忡忡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也下岗,于是能少花的钱就少花,能不花的尽量不花。再说企业效益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今日红火的企业说不定明日就滑坡甚或因资不抵债而破产,这样的事例在当今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老百姓守的是“省下的就是挣下的”传统信条,能省则省,生活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捂”紧本来就不多的钱袋以防不测。
据有关资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即便是手中有一定数额的存款,或是眼下效益尚好企业的职工,之所以也“舍不得”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和打算:
一是为买房,安居乐业。购一套房对工薪阶层来说得在一二十年甚至一生积蓄,但为有居所,人们不得不拼命“省”钱来购房。尽管银行推出了住房贷款,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考虑有无偿还能力等诸因素,眼下让百姓靠贷款买房似乎时机尚未成熟。因而,攒钱买房成了唯一选择。二是为孩子上学。三是治病防老。当今40多岁及以下年龄的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靠一个孩子抚养两位老人,且不说其孝与不孝,就是从精力和财力上也显得力不从心。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年龄趋于老龄化,社会办福利尚有一定困难的实际,攒钱防老,已成为摆在每个中老年人面前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试想,面对作一个小小的阑尾手术尚需一两千元,作一个胆囊切除术需五六千元之现实,普通老百姓怎能不从资金上打“提前量”?四是为赡养老人。可见一般情况下,作为工薪层消费者之所以将本来就不鼓胀的钱袋一捂再捂不肯轻易往外掏,主要是基于上述几种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