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走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98春季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科学探险预备考察纪实

2023年10月07日

□文/皇甫天尊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

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冰雪融化后的巨大水流切过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尾闾,在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和7234米的加拉白垒峰之间,形成了深达5000余米连续总长度近500公里的V形大峡谷,并围绕着南迦巴瓦峰来了个马蹄形的大拐弯,通常被俗称为大拐弯大峡谷。

本来,青藏高原十分神秘,大拐弯峡谷当属神秘中的神秘之处。进入90年代以来,去西藏旅游的外国客人越来越多,境外一些不法之徒竟不顾中国的有关法律,非法进入尚未开放的大拐弯峡谷,急匆匆地草草拍照、观测、纪录,于是在90年代初,国外的一些报刊纷纷披露:世界第一大峡谷并非是科罗拉多大峡谷,而是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事实上,中国科学院曾在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4次组织近100人次的科学家,进入雅鲁藏布江流域进行科学考察。由于受当时的人力物力的限制,科学考察都是小规模的并且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尽管如此,4次考察还是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各类科学资料和数据,先后出版了5部有关专著。与此同时,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也逐渐认识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极有可能成为世界之最。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峡谷核心部位的无人区还有近百公里的河段从未有人涉足,众多的第一手数据和自然奥秘,还有待探索。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仅凭推测是不负责任的。究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否是世界第一大峡谷,亟待进一步考察、论证、

由于缺少经费,大峡谷的进一步考察与论证工作一直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经过奔走于多家企业之后,1998年春节前,中科院科学探险协会与北京巨星文化公司达成协议,由巨星公司出资300万元,赞助科学探险协会完成对大峡谷的考察与论证工作。本次考察分春、秋两次完成,春季为预备考察,为秋季全面考察打前站。

走向大峡谷

高登义,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一直从事高山、极地和海洋气象科学考察研究,是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的人。他作为此次春季大峡谷预察的队长,率领20位来自科学界、企业界和新闻界的探险队员,于1998年4月10日从拉萨出发徒步奔赴大峡谷。

这支科学探险队春季预察的主要目标,一个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起始点,米林县的一个叫派的地方;另一个是大峡谷马蹄形大拐弯的顶端,林芝县的扎曲。为此,考察队从拉萨出发后,必须沿尼洋河、松巴河、东久河、帕隆藏布江和雅鲁藏布江岸边行走,这使他们有幸频频穿行在粉白相间的世外桃园中,得以欣赏桃花胜景。

这些桃林多半生长在河岸江畔的农耕带,越是村庄处越是密集。桃花掩映的村舍处处可见,温馨静谧。据说,藏东南的气候与土质特别适合桃树的生长。桃林中有很多百年、数百年的老树,有的主干直径达1米,高达一、二十米,满树灿烂明艳的花朵,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强烈印象。苍老的大树旁,新生的一棵棵小桃树又茁壮成长起来,在微风中摇曳着柔枝。

近景桃花麦地,中景河流青山,远景冰山雪岭,在醉人的蔚蓝色天幕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面。当地干部普布多吉说,这种桃成熟后,口感尚可。不过,当地群众对其利用比较有限,或砸些桃仁卖掉,或少量用其榨油。桃子成熟后,牛和猪很爱吃,吃桃吃久了,当地的牛甚至练就了边吃桃边吐核的本领。

4月13日,科学探险队从林芝出发奔向波密,翻过海拔4670米积雪1米多厚的色齐拉山口,下山便是东久。离开东久的100余公里路上,处处有险段,其中最危险的莫过通麦天险。

通麦附近有两个滑坡区,其中一个寸草不生,有人猜测这个滑坡的出现有一二年。它高约七八百米,坡降约为40多度,宽300米左右,仅能通行一辆车的路,在半山腰曲曲弯弯向前伸展。在数百米深的谷底,尚有一辆残破卡车的遗骸。司机师傅说,这地方雨季根本无法通行。

再往前便是古乡泥石流区。1953年,在此地爆发特大粘性冰川泥石流,一次冲出泥沙石块1100万立方米,造成140多人死亡。45年过去了,这里仍然石砾满地,间或长有稀疏的小树。

队员杨逸畴作为地貌学家,对通麦地区之所以成为天险作了分析。他说,从地质上看,通麦地区地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顶端,属于当口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活动十分剧烈。同时,这里山高多为4000米左右,坡降往往七八十度,夏季雨水量很大,山体因浸润而水份饱和,便形成泥石流和滑坡,造成灾害频繁。

4月15日早晨,考察队员们为赴嘎隆拉山口作准备。听说那里海拔高达4000多米,仍覆有厚厚的积雪,队里要求队员要穿得厚实些。此前,考察队曾翻越过海拔近5000米的米拉山口和海拔4600多米的色齐拉山口,山上白雪皑皑、寒气逼人,山下春花怒放、暖意融融,形成强烈反差。

意想不到的是,考察队车队出波密县城东侧顺着城南的盘山路行驶不过5公里,前方队员就通过对讲机报告:“遇到雪崩,不能再前进。”

“吓人得很哟!”队里的一位台湾队员面对雪崩现场惊叫着。这场特大雪崩的确惊心动魄,大量的积雪顺着略为弯曲的沟坡泻下,形成一条1500多米长、100多米宽的雪崩带。带内的森林、灌木丛被雪崩扫得精光,整个场面形同刚刚修整过的高山滑雪场,坚实的沙石道路连同路基,都被雪崩“清扫”得无影无踪。雪崩带两侧边缘部分残存的直径一二十厘米粗的林木,被雪崩摧倒折断后,又剥光了树皮。

深入大峡谷腹心

科学探险队设计进入大峡谷最重要的一条路线,是从林芝县的排龙乡沿帕隆藏布江下游直接进入到大峡谷拐弯的顶端,这也是大家最向往的能深入到大峡谷腹心,可能见到峡谷大拐弯奇景的一条路线,一路要在沿江的陡壁上行走2—3天,要渡过帕隆藏布峡谷急流上的六座吊索桥,既艰辛,又充满危险。

从排龙门巴族乡作为起点,探险队雇上50多个民工,背着东西,浩浩荡荡向大峡谷进发了。越过东久河上的一座索桥(他们称之谓进峡第一索桥),在沿岸基岩陡壁上辟出一条栈道样的羊肠小径,很快进入帕隆藏布江下游峡谷中,这中间,陡崖上的小路与沿峡谷奔腾的急流作伴,迂回曲折。在通过的这种吊索桥中,以崖旁到玉美之间一处峡谷的凹岸为最险要处,急流直拍凹进去的崖壁,实在无法通过,聪明的当地门巴人在陡崖下的水面上方硬是顺江拉起一座百十米的索桥,人们得以顺利在江左岸通行。联接索桥之间的山崖小路起起伏伏似乎没有尽头,这种山崖小径多数是在基岩陡崖上开凿出来的,宽不及米许,抬头是陡壁直插蓝天,低头是悬崖急流,惊心动魄,这里是不允许失足的,一失足就是万丈深渊,绝不会有什么生路;因此一路行走得十分小心;有的陡壁悬崖上凿出的小径,多是“老虎嘴”的形式。顶上不稳定的飞石崩落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正可以说是危机四伏,通行时要小心脚下,还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更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探险队这次运气很好,一路是大好晴天,据说一旦碰上下雨天,这类悬崖小路是最危险不过的。

在大峡谷地区,荨麻遍地都是,这种植物一旦与人的皮肤接触,皮肤就会肿起一块,犹如皮肤上泛起一块癣,使人痛痒难耐,稍微用力搔痒,便会使皮肤破损,不用力又不解痒,使人烦恼无比。徒步穿行在其中,麻烦是不小的。春天的时候,荨麻的高度刚刚没胫,人们防备起来,难度不算大,等到了秋天,荨麻会长到一人多高,那时的麻烦是很大的,荨麻将考验每一个前往大峡谷徒步穿行的人。

大峡谷地区的密林中,旱蚂蝗密布。这种被科考队员称为“吸血鬼”的家伙,几乎无处不在,树上、草中、地上都是它的潜伏地,它静静地埋伏在那里,专等人们接近,然后贴上去,在人不知鬼不觉中,贪婪地吸吮人的血液。它有一种使人不易觉察的本领——当它附在人体上吸血时,会分泌一种类似麻醉药的物质,使人在失血的同时不觉丝毫痛苦。它在吸血时,还会分泌一种抗血凝的东西,以便能够保证血液畅行无阻。人被它吸咬后,伤口会血流不止,流血量大约是它吸血量的一半。为防蚂蝗,科考队员不得不特制一种长统的白色布袜穿上,因此20个探险考察人员,一式白布长袜套到膝盖上,20双脚行走在一座座索桥上,穿行在悬崖陡壁间,形成一种独具特色别有意境的醒目装束。旱蚂蝗只要一爬上布袜,白色就立即衬出黑色的蚂蝗来进攻了,便于及时处置清除。处置蚂蝗最好的土办法是用鼻烟(这里老乡常用)或香烟去熏它,烫它,效果最好。队员中间,第一位亲历蚂蝗滋味的是北京青年报副总编何平平,当时他正在忙碌拍摄一处大塌方;旁边林芝科委的小李首先发现在他的颈动脉上,叮着一条黑色的大蚂蝗,已吸血半饱,于是帮他拿下来,咬孔竟汩汩冒血不止,一下惊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当科考队一行到达大拐弯顶端的扎曲营地以后,中央电视台的老陈坐下来想放松一下,宽松鞋子,发现脚髁脖竟一片血斑而惊叫起来,赶紧脱下长统布袜,血流还在汩汩;旁边的关志华伸手在袜中一摸,竟摸出小球一般的一条黑蚂蝗来,已经吃的大半饱了。老陈一脸无奈:放血不少,亏了。

在排龙乡出来的第一天长途旅程,一路观察、记录、拍摄,随时面对危险的威胁,队员们心情处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之中,到傍晚真是精疲力尽,终于到达地名叫玉美的帕隆藏布江对岸一片开阔的沙质河滩地上。滩地开阔平坦,临水,沙质,是理想的宿营地方,而且在这里竟意外发现河岸旁的巨砾上都裹着一层铁锈褐黄色,原来从河岸石缝中流出两股泉水,一股为冷泉,一股为热泉,因为含硫磺和铁质,才会染尽砾石而具有铁锈色。仔细察看一下,见河岸基岩裂隙缝上有累累擦痕和磨光擦面,显然这是一组构造裂隙泉,也象征这里已靠近峡谷大拐弯的顶端,构造运动十分强烈。热泉温度合适,科考队人员又无女性,于是大家分头尽情入浴,大家说一天极度疲劳之余,竟有福份尽情享受这天然温泉浴,正如入天堂一样,一天的疲劳在一泡之下顿时消失殆尽。

面对大峡谷

如果谁想一睹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风采,最佳选择点便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呈U字型大拐弯的顶端——扎曲。

第二天,又是近一天的行军,当下午探险队员顶着灼人的太阳,爬上一个长坡到达大拐弯顶端的扎曲平台时,累得许多人都要倒下去了。在这里,首先发现丛丛芭蕉林已长得郁郁葱葱,显示大拐弯顶端已具备亚热带的生态环境了。在扎曲平台上,看四周风景,实在是美极了。天空是这样的晴朗,蓝天飘着变幻着的无垠的白云,正是万千气象。大拐弯峡谷深深地镶嵌在基岩绿林中,翻滚着的急流显示它无比雄伟和壮观,更有一种幽深和力量;西南侧远处的南迦巴瓦峰的三角形雪峰露出一点点顶尖,西侧近处的加拉白垒峰那鞍形的双峰山,是那样的清晰和近在咫尺。队员中不少人曾来这里好几次了,象今天这样俯瞰峡谷急流,仰看雪山冰川,如此贴近清晰,实在还是第一次。心情激动之余,忘却一切疲劳和饥饿,临时钻进门巴人家,喝了三碗酥油茶,继续在扎曲平台上奔走,寻找合适的部位和角度,抢拍大拐弯峡谷的全景,拍摄加拉白垒峰的雪峰银岭,摄像机、照像机拍个不停。

扎曲是一个门巴族群众聚居的小村落。现任村长索朗尼玛介绍说,扎曲共有村民12户、75口人。扎曲成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标志点,是科学探险队员多年考察的结果。这是因为,出村前行200米左右,便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临崖下望,深达四五百米的雅鲁藏布江涛声隆隆,浩荡的江水围绕一个高耸的植被茂密的马蹄形山体,由西向南流去。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有没有大瀑布?这是一直缠绕在考察队员心头的谜团。

4月19日,关定华、李渤生等队员离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顶端的扎曲营地,向西跨过帕隆藏布江来到门仲村。村中五六位青壮年告诉他们,从门仲村逆雅鲁藏布江而上,再走三天的路程,有一个洪水期时宽约150米、高60多米的雅鲁藏布江大瀑布。如果这是真的,它会越过宽约20米、高60米的黄果树瀑布。但因考察队员已精疲力竭,又未带攀岩装备,考察队决定,待秋季徒步穿越大峡谷时,再进行确认。

全长2057公里的雅鲁藏布江上的瀑布状况,是我国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关心的课题。他们认为,雅鲁藏布江总落差5435米,平均坡降为千分之二点六,这些数据在我国各大河流中居首位,因此比较容易形成大瀑布。但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除看到几处数米高的小型瀑布外,尚未发现一处振奋人心的大瀑布。

参加此次科学探险考察的有关科学家认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近500公里的长度内,尚有100多公里从未有人涉足。这条江流上还有没有更大的瀑布,现在谁也不敢断言,只能等待进一步科学探险考察的结果。

4月24日至26日,考察队沿雅鲁藏布江驱车600公里,从派返回拉萨。在最后从泽当到拉萨的190公里,他们终于又见到了久违的柏油马路。

派,大概是中国唯一的单字地名。考察队在派工作一天,任务主要是考察秋季行动时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和竖大峡谷纪念碑的地理条件,以及进一步了解从大峡谷起端到大拐弯顶点徒步穿越的可能性。以上三项均获得积极的答案。

在拉萨喜玛拉雅饭店,考察队政委王富洲已从北京赶到拉萨迎接考察队。这位当年第一批登上珠峰的英雄,给所有认识他的人留下的印象是厚道。也许正是凭了这种厚道,他在西藏上上下下颇有人缘儿。

一到拉萨,队长高登义便分别找到队员征求对此次考察和秋季行动的具体意见。他说此次考察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坚定了秋季成功徒步穿越的信心。但从派到大拐弯顶端之间,有十几公里两岸都是绝壁的路段,能否沿江走通,还是悬念。

众多的“世界之最”

以深度和长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水能资源富集度、生物多样性、热带山地气候带北界分布等方面还拥有多项世界之最。这是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最近梳理多年青藏高原考察成就后得出的结论。

这里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方。雅鲁藏布江流经派以后,进入下游河谷段。这里为高山峡谷地区,河流穿过两座海拔7000多米的高山谷底,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奇特的U字型大拐弯,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从派到巴昔卡的496.3公里的下游河段,河流天然落差达2755公里,居世界各大河流首位,尤其是从派到墨脱212公里的河段,两地直线距离不足40公里,水面高差却达2230米,加之派附近的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900立方米,从而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这里可以兴建装机容量约4000万千瓦的水电站——若能成为现实,它将成为世界上电站容量最大的超巨型水电站。

这里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峡谷谷地。从海拔数百米的谷底,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顶,热带低山常绿半常绿季风雨林、亚热带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暖温带中山常绿针叶林、寒温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寒带高山灌丛草甸、亚寒带高山冰原和寒带极高山冰雪等生态系统,沿谷坡依序分布。如此丰富的山地生态系统类型和山地植被类型以及生物群落,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山地植物类型的天然博物馆。

这里还是世界热带山地气候分布的最北界。在北半球,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分布平均在北纬23度30分,海拔1000米以下,而由于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通道自南向北强大的水气输送影响的结果,在大峡谷,热带山地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分布达到了北纬29度30分、海拔2000米左右,许多典型的热带动物和植物都可在大峡谷中发现,诸如爬行动物中的蟒蛇,鸟类中的踪颈犀鸟,哺乳类动物中的孟加拉虎、长尾叶猴,高等植物中的千里榄仁、阿丁枫和小果紫微等。

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认为,我国发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是20世纪末国际上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还有院士指出,如果说我国出土的秦兵马俑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见证,那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则是出现在中华大地上迄今世界最大的峡谷,是大自然中最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第一大奇观。

在大峡谷地区,有数公里地段是相当险峻的,一般人难以到达。但徒步考察大峡谷此段路又不能回避。为了确保考察探险活动的完成和保证人员不必要的损伤,科考队组委会已拟邀请西藏自治区登山队加盟,力争在秋季的考察探险活动中,使人类的足迹连接起来,不在大峡谷沿岸再留下人类活动的空白点。

在秋季考察探险活动中,探险只是活动的一部分,探险是为考察服务的。

人们在克服艰难险阻的同时,还要进行考察工作,其中寻找传说中的大瀑布将是考察的重点之一。在约500公里的大峡谷地段,人们目前只发现了高仅十几米瀑布,而大峡谷上下流之间近3000米的巨大落差,是否有当地藏族同胞传说中的高数十米的大瀑布?这个神秘的问号一直困扰着有关专家,科考队将通过秋季活动,打开那个神秘的问号。

当地藏族同胞传说,大峡谷地段曾发现过老虎,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东北虎和华南虎,如果在大峡谷发现老虎,那是一种什么虎呢?

总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科学考察充满了艰难险阻,艰难险阻里面又蕴藏着种种难解诱人的谜。秋季科学考察活动能否克服艰难险阻,再度凯旋?人们将密切关注着……

上篇:没有了
下篇:省委书记李建国第四次赴黑河工地现场办公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8/28/25337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