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德法
我是秦人,很喜欢秦腔。对于秦腔的兴衰,我很关心。
解放初,我省领导赵寿山、赵伯平、赵守一等领导人对秦腔充满热爱和重视,在他们支持下成立了陕西省戏剧研究院,一团、二团、三团,后又成立陕西戏校。省军区51年又成立了五一剧院,与原有尚友社、三意社、易俗社等戏界团体,对秦腔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58年,秦腔艺术家苏育民先生曾写了“秦腔为什么落后了”一文,在陕西戏界引起了很大争辩。60年代至80年代,除了演几个样板戏外,基本上没有新的创举和进展。文革后,秦腔有了生气。近几年,省台“秦之声”节目,为秦腔的发展光大、出力不少,给秦人增添不少风趣与欢乐。但虽如此,秦腔的兴衰仍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一个卡拉OK厅、舞厅、或保龄球馆,可以每天人流不绝,而一台秦腔戏,在西安卖不出去几十张票,从而不得不把秦腔赶到乡下去,这是为什么,我有几点看法:
一、老一代名流相逝,出的新名角少:
老一代人都知道,西安以前的名角很多如:净门有田德年、张健民、李可易、周辅国等数十名;须生门有:刘毓中、刘易平、康正绪、刘化鹏等数十名;小生门:苏育民、李爱琴、任哲中、刘茹惠、陈妙华等数十名;旦门有孟遏云、宁秀云、李爱云、肖若兰、马兰鱼、郭明霞、李瑞芳等几十名。丑角:樊新名、辛恒民、任慧中等十余名。各行当人材云集。怎能有这些名角呢?我想可能跟老一辈的培养有关系吧:回思当前,我省除了乔慷恺、孙存蝶、丁良生、李东桥、冯永安、代春荣、李小峰、李发劳、崔艳、雷开元、张保玮等一批不足三十名新秀外,与以前相比,其数差大唉。老一代唱半辈戏才驰名,新一代三折戏唱完叫新秀,三年不满成“名演员”,观众有好点评叫“艺术家”。对演员的职能标准则应严格要求。过高的评价与命名只能使他们固步自封。使秦腔不能从实质上发展。
二、传统优秀节目没认真开发,出的新戏少
西安易俗社范紫东、高培支等老一代戏剧作家著编的“双锦衣”、“夺锦楼”、“公锦袍”、“翰墨缘”、“司马相如”、“庚娘传”、“石达开”、“三滴血”等本戏至少亦有三十多本。在40—50年代,传统的本戏象:“葫芦峪”、“玉虎坠”、“铡丁勇”、“打龙袍”、“包公三勘蝴蝶梦”折子戏至少也200余折,更有马健羚、黄俊耀、王志中等现代戏作家编著的:“大家喜欢”、“穷人恨”、“两颗铃”、“夺印”、“大烟魔”等十余部好戏。总之,30—50年代,秦腔舞台上至少也有1000多出戏。而至今出了“秦王宫”、“白逼宫”、“教学”、“屠夫状元”、“西安事变”等能够数清的几本新戏,还有十多出只演几场就不再演了的新戏。
三、舞台剧时短,内容单调,剧情删的太多。
解放前后,晚场下午6点开,两折加演完。本戏9点多开,戏完12点以后,这样从浅人深,将观众引入戏中。丰富的本戏内容,给人有一种欠缺感、留恋感。甚至有上瘾感。而近几年,一般一场戏至多2个多小时,97年10月,在易俗大戏场,我看了一场戏,才一小时零40分钟,而一张票10—15元,主要演员才4个人。去年秦之声,播放的“八件衣”无头无尾,才演了1小时左右,其中还有广告的时间在内。我们几个春节文艺专场,把一个“状元媒”、“翰墨缘”、“大回荆洲”,演的粗糙不详,情节紊乱,台词较差,给没有看过的人看后,不知道演的什么,另外,节目内容缺新鲜,场场戏,不是“回府”就是“赶坡”,不是“教子”就是“辕门斩子”。不是“祝福”就是“拾黄金”;不是“二进宫”就是“三对面”……传统、传统,再传统,这样会使观众看腻了。
四、戏要细作,剧要具体,情要动情
提高演员艺术素质,不管唱、白、念、歌、打、坐、行、静都要细致而认真、快慢适当。秦之声组织的区县专场由于新演员多,吸引了不少观众,这说明秦腔是有生机活力的。
秦腔出的新戏少,出的名角少,来的观众少。总之,我认为秦腔还是落后了!秦腔为京剧之祖,分为乱弹和二璜,二璜分京二璜和汉二璜,京二璜分化成京剧。秦腔比京剧早100多年。京剧发展到全球全国,连外国人都想唱京剧。而我们秦人还有很多人不想看秦腔。黄梅戏是地方小戏,现已发展成为人人爱看之剧。我们秦腔为什么不能大踏步的发展?